龙游县种粮大户发展情况调查

2013-01-25 12:02吴早贵袁敏良张文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户种粮粮食

吴早贵,袁敏良,张文松

(1.浙江省农业厅 农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2.龙游县农业局,浙江龙游 324400)

龙游县地处浙江西部,属双季稻栽培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县之一,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08万hm2,其中水田2.65万hm2。近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万hm2、总产18万t左右。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加上种粮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不佳,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种粮大户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的带头兵、生力军[1]。近年来,龙游县积极贯彻国家重农扶粮政策,因势利导,强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种粮大户的发展壮大。据统计,2011年全县经营面积1.33 hm2(含)以上的种粮大户达470户,经营面积0.32万 hm2。其中经营面积在6.67 hm2(含)以上的大户数117户,经营面积0.22万 hm2。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摸清种粮大户的基本情况,研究种粮大户生产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种粮大户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我们对全县承包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调查了68个种粮大户,调查方案中设计了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经营规模、经济效益、面临问题以及实际需求等内容,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68个种粮大户主要分布在湖镇、詹家等几个重点产粮乡镇,其中湖镇镇16户、詹家镇12户、龙洲街道11户、东华街道7户、塔石镇6户、溪口镇5户、石佛乡4户、小南海镇和横山镇各3户、庙下乡1户。合计经营耕地总面积2 044.33 hm2,其中经营面积最大的是詹家镇的董红专,达140 hm2,面积最小的是横山镇的周卸根,仅7.33 hm2。合计拥有插秧机42台,收割机70台,旋耕机131台,烘干机31台,育秧流水线26套,水稻种子催芽机8台,大型担架式喷雾器131台。68户中有37户拥有自己的作业场地,31户没有固定的作业场地,2011年对外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服务2 196.87 hm2次。2012年这68个种粮大户共种植春粮 145 hm2,早稻1 350.07 hm2,单季晚稻 580.93 hm2,连作晚稻1 345.07 hm2,另外还种植了油菜176.84 hm2,绿肥35.27 hm2,瓜果蔬菜66.6 hm2。

2 主要问题

2.1 种粮成本居高不下

调查发现,对目前的种粮效益有11.1%的大户表示满意,81.5%的大户表示基本满意,另有7.4%的大户表示不满意。虽然大部分种粮大户对目前的种粮效益基本满意,但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大力补贴,若剔除补贴部分,单位面积收益并不高。据对其中30户调查,2011年合计种植水稻745.37 hm2,共收获稻谷7 657.4 t,总收入2 089.5万元,而总支出为1 638.3万元,利润451.2万元,每667 m2年收益仅为403.56元。但是,近年来田租、人工以及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却一路上涨。与2011年相比,2012年耕地租金每667 m2上涨了71.5元,达到448.4元;平均每天的人工工资上涨了13.8元,为90.9元;肥药成本每667 m2(一季)上涨30.3元,达249.1元。平均涨幅超过16%。特别是用工,不仅工价高,还不一定叫得到人。对种粮大户来说,农忙时雇人干农活是既心焦又头痛的事。因雇工难而耽误了农时,造成作物产量下降,经营亏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去年个别大户为了节省成本,在自己收割机械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不愿雇用他人机械,导致部分晚稻不能及时收割,碰上连续阴雨造成损失。

2.2 经营规模依然偏小

虽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在不断向种粮大户集中,但是农民的恋地情结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除非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耕种,才会把自己的土地转包给他人种植。而近年来苗木、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又对流出的土地进行了较大比例的截流。龙游虽然经济不发达,但耕地租金也在逐年上涨。一些用于种植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耕地,每667 m2年租金已超过600元,高的已达800元甚至1 000元。以这样的租金水平,如果用于种粮根本无利可言。因此,流转给种粮大户的田大部分比较分散,一些甚至是交通不便的边角田,同时承包期还不稳定。有些大户不仅跨村,甚至要跨乡镇耕种,这对他们的日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不便,大户的经营规模也难以提高。按470户0.32万hm2的经营面积计,户均面积仅为6.67 hm2左右。在此次调查中,没有一个大户认为自己的规模过大,有52.9%的大户认为自己的经营规模过小,迫切希望扩大规模。调查也表明,68个大户中有48个经营规模比去年有所扩大,耕地总经营面积比上年增加510.99 hm2,户均增加7.51 hm2。

2.3 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相对散户而言,大户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要高得多,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参加技术培训的机会也要高很多,但是其产量水平不一定会高很多。调查发现,2011年这些大户的667 m2产量,早稻平均为374 kg,仅比全县平均产量增加19 kg;连作晚稻平均为392 kg,比全县减产36 kg;单季晚稻平均574 kg,比全县增产84 kg。从连晚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县平均水平还低可以看出,种粮大户由于规模较大,在连晚的插种季节上不具优势,但也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种粮大户要取得较高产量和较好效益,在种植模式安排、茬口搭配、品种选择和技术应用上都应有合理的计划,在人员调配、生产环节管理和成本控制上也要仔细考虑。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甚至亏本。比如早稻品种生育期太长,则可能导致连晚插种推迟,选用的品种抗性不强则可能使人工和肥药成本增加,人员机械安排不当则可能导致季节紧张等等。种粮大户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强的管理水平,还要有一副强健的身板,才能胜任繁重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目前种粮大户的情况往往要么是年龄偏大,要么是文化程度不高。调查发现,68个大户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3人,50~60岁的有24人,40~50岁的有34人,40岁以下的仅7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仅11人,初中水平52人,有5人在小学水平以下。这对于提高大户的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十分不利。

2.4 设施装备尚需改善

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种粮大户的机械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开展也使很多大户的机房库房和育秧温室等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配套改善。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这样的机械和设施装备水平还是很不够的,还不能完全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调查证实,这68个种粮大户平均拥有机械设备水平还相当低。户均拥有收割机1.6台、插秧机0.6台、烘干机0.5台、育秧流水线0.4套、旋耕机和大型喷雾器各1.9台,种子催芽机更少,仅0.1台。68个大户中有36个没有插秧机,有28个没有收割机,有24个既没有收割机也没有插秧机。有37个拥有自己的晒场、机房、库房等作业场地,还有31个没有独立或固定的作业场地。这样的设施装备条件下,在季节宽裕、老天帮忙时,通过租用农机作业还有可能完成正常的生产经营。但在不正常的年景里,就很容易造成来不及插种或收获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2011年,詹家镇有一个种粮大户,就是因为人员和收割机不足,导致早稻不能及时收获,晚稻插种推迟,最后有20 hm2左右晚稻不能成熟而绝收。

2.5 资金瓶颈亟需破解

对种粮大户来说,生产成本过高,资金不足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从春耕备耕开始,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就要备货待用。按承包面积6.67 hm2计算,全部种足早稻,仅准备肥药就需25 000元左右,还不包括种子、育秧农膜、育秧盘等,接下去还有翻耕、插种、管理等都需要资金。虽然现在有早稻订单款预付政策,但对一般大户而言,资金仍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目前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对种粮大户实行优先和倾斜,很难从金融机构拿到贷款。很多条件一般的大户用赊借化肥等生产资料或延期支付人工工资等方式加以解决。调查问卷中,在“你认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一栏,有41个大户选择了“缺少资金”,是所有答案选项中获选最多的一个。说明资金一直是困扰种粮大户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之一。也直接影响了种粮大户在农机及其他服务设施上的投入,阻碍了种粮大户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确保合理种粮效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自然灾害频发。2012年,美国遭遇世纪大旱,中西部玉米和大豆预期产量锐减,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俄罗斯也遭遇异常干旱天气,将粮食产量预期调低至8 000万~8 500万t,比 2011年减少1 000万t多,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粮食危机。因此,必须坚持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绝不能将自己的米袋子挂在人家的锄头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我国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扶粮政策。先后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生产一举实现“八连增”。从当前生产形势来看,2012年有望继续增产,实现“九连增”。然而,在“八连增”甚至“九连增”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粮食增产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而粮价却一直稳定在一个区间内温和波动,正所谓“粮食涨价像走路,农资涨价像跑步”。农资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政策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挤压了粮农的增收空间。因此,从确保合理的种粮效益出发,国家应该进一步提高种粮补贴力度,以保护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3.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稳步提高经营规模

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单位面积收益并不高,因此必须走规模效益之路。而大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则要依赖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散户要愿意流出,另一方面,大户要有能力承受。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关键是土地流转租金的水平。从目前种粮效益来看,土地年租金每667 m2应该在500元以下,超过600元则基本无利可图。但是,受花卉苗木以及茶业、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影响,很多地方年租金已经超过800元,像萧山等地最高已达到1 300元。大户想扩大规模,却又无力承担如此高的租金。“政府要粮,农民要钱”这对矛盾同样体现在种粮大户身上。为解决这一矛盾,作为服务机构的政府部门,应该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引导和牵线搭桥工作,鼓励散户将自己不种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虽然租金不是很高,但种植粮食毕竟不会像苗木、葡萄等经济作物那样破坏耕作层,对保护土地有利无害;二是可以研究出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的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补贴对象可以是流出方,也可以是流入方;三是创新流转模式,对常年不种的土地要鼓励流转,对季节性的闲置土地同样也要鼓励流转。对于季节性流转,龙游的“献军模式”值得推广。“献军模式”其实就是季节性转包种粮,以服务换取经营权。对只种植单季稻的散户,早稻由承包大户种植,晚稻返还给散户种口粮,并免费为散户晚稻生产提供翻耕育秧、机割服务,使散户晚稻每667 m2生产成本降低180余元。这种新型土地流转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耕地季节性抛荒现象,也直接扩大了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达到大户和散户双赢目的。

3.3 开展大户综合培训,提升大户经营能力

种粮大户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而是一个经济实体的经营者。这个经营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出色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才能获得效益,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下去。为切实提高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是要注重培育年轻化、知识型的种粮大户。鼓励年青人从事粮食生产,通过定期组织种粮大户到农业大专院校进行短期深造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支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种粮大户骨干队伍。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此次调查,有近50%的大户表示自己缺品种缺技术。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除不定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培训外,更要与种粮大户结成服务对子,深入到种粮大户的田间地头,在种植制度安排、品种选择、技术应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提高大户科学种田水平。三是要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我们往往重视对大户的技术培训,而忽视生产管理、统筹经营能力的培训,如合理安排人员、设备,如何开展产后加工营销等。只管种不懂销的大户,其收益仅停留在初级产品低收入水平上,赚的是辛苦钱、血汗钱。而那些懂生产又懂营销的大户,则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开展产后加工,注重品牌建设,营建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赚的是灵活钱、智慧钱。因此要特别重视强化大户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营销及科学决策水平。指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力争实现“良田出好稻、好稻出好米、好米出品牌、品牌卖好价、好价增利润”。鼓励种粮大户向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4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切实解决资金瓶颈

农业是最直接的民生产业,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最弱质的产业。而作为最弱质产业中的“短板”,粮食生产又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与社会效益。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政策集合扶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政策扶持。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户经营的耕地,很大一部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沟渠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实现机械化。而大户本身又没有能力加以改善,只能寄希望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施路、田、水、渠、林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种粮大户作业环境。二是完善政策补贴办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确定性,做到提前公布、提前明确,利于种粮大户及时安排生产计划。现有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要严格按照“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小额贷款机制。粮食生产周期长,种粮大户对资金的需求比较迫切,但种粮大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手续烦琐。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资金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投放力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扩大农业担保范围,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种粮大户融资难的问题。

3.5 创新大户帮扶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种粮大户作为粮食生产领域种植面积最多、作出贡献最大、示范效应最强的一个重要的生产者群体,在整个粮食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种粮大户经营规模大小不一,生产条件良莠不齐。大户之间缺乏一个相互交流的窗口,缺少一条向上反映呼声和愿望的渠道,缺少互帮互助的合作机制,也缺少一个为大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的平台。因此有必要成立种粮大户协会,以实现自我服务,共同提高。一是有利于促进大户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通过协会,大户之间可以及时知晓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及时了解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信息,及时了解农资供应和粮食产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有利于实现生产资源共享。种粮大户面积小的仅1.33 hm2左右,大的则超过66.67 hm2。在如此悬殊的规模差距之下,要实现户户都有收割机、插秧机,户户都有育秧棚、烘干房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通过协会,种粮大户之间可以通过租用或服务外包等形式实行资源共享。在生产关键环节或自然灾害来临时,实行农机外包作业,开展代育代耕代收代烘服务,可以争取时间,降低损失,同时也解决了农机不够用或者吃不饱问题,避免资金重复投入造成浪费。三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种粮大户协会提高了大户组织化程度,在一定区域内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服务,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条件获得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种粮大户协会开展深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最大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

[1]赵兴泉.浙江省种粮大户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06(5):485-488.

猜你喜欢
大户种粮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我的粮食梦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