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五运六气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王冰次注《素问》补入运气七篇之后,五运六气已逐渐成为中医的经典理论,并在临床诊疗中担当重任,被誉为“医之门径”(明·《医学入门》)、“审证之捷法”(明·《医学穷源集》),成为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五运六气具有思维方向双重性、思维结构三元化、思维表达跨越倾向等特征[1],致使医家们对其理论的理解与临证的运用见仁见智、各具千秋。本文拟透视五运六气的历代阐释,提炼临证的共性思路,为深入探求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抛砖引玉。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崇效天,卑法地。《周易·乾》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应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管子·四时》曰:“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地之气变化有时、有度,当其位则正,失其位则邪,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皆依时间规律。人应于天地之气变化,藏气有法时之论,脉气有常期之至,气失所养则生疾病,业医者诊而治之。缘此,明·宋濂《宋学士文集》称:“人之生也,与天地之气相为流通,养之得其道则百顺,集百邪去。苟失其养,内感于七情,外感于六气而疾疢即生焉。医者诊而治之,必察其根本、枝末,其实也从而损之,其虚也从而益之,阴平阳秘,自适厥中。”
五运六气本为推演天地之气运动变化规律而设,临证时首先要推演五运六气格局,熟悉天、地、人相应的气候、物候、藏象、病证特征。
五运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总称。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五运要略》称:“盖运者,动也,主行乎天地之间,管一年之化令也。”六气,《素问》云:“天之六气,曰风、火、暑、湿、燥、寒。”《类经·逆顺相传至困而死》注:“盖天地之气,以六为节,如三阴三阳,是为六气。”三阴三阳,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又天干所临,为五运;地支所司,为六气;运、气相谐,为五运六气。
王冰次注《素问》[2]已阐明年周期的运气基本格局,涉及主运、主气(正常规律)、中运、客气、司天、在泉、胜复、郁发等(变化规律)。其实质是[3]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规律基础上,深化出甲子60年的年度变化规律,以常(平)、变(太过或不及)、甚(极)为衡量,描述自然、生命、疾病时间变化规律的程度特征、性质特征、运动趋向、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次第之序、调谐之法等。后世参之,形成多种运气推演格局。
中运又称岁运,以天干推演,统主一年,有太过、不及、平气之别。主运、主气为四时常法,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顺序,五运依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属五行相生的次第,年年固定不移。客运、客气为四时变法,各随当年干、支推演,如客气依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次第,属太少阴阳相递,以地支推演,年年不同。客气司天、在泉依地支推演,分主上、下半年。更有运气加临、主客加临的变化法则,有运盛气盛、主强客强之分,呈现相助、相害、并列的复杂关联。
宋代以后,在“至理无内无外”思想的影响下,五运六气推演格局不断繁复,以《素问》年周期的基本格局为范本,逐渐发展出《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等所载日周期的小运气格局。《世补斋医书》所载60年周期的大运气格局,强调即时影响的后天运气格局,强调延时影响的先天运气格局等。而明·《医学入门·运气总论》还提到在天之运气、在人之运气,天时胜则舍人之病而从天之时,人病胜则舍天之时而从人之病。
另外,五运六气格局推演的起算时刻,自唐·王冰开始已存在大寒、立春两种观点。田合禄先生《中医运气学解秘》[4]分析:“颛顼历年首于立春,以气候为主旨。夏历年首始于雨水,万物始生,以物候为主旨。商历年首始于大寒,是以地气阴极一阳生为主旨。周历年首以冬至为始,是以天气阴极一阳生为主旨。”靳九成先生《生命百年历》[5]指出:日、月、五星周年运动存在 2、5、10、12、30、60 年轮回周期,以大寒为年首着眼于天时预测气象,以立春为年首着眼于预测物候生化、民病。可见,二者并不矛盾,取舍在于对四时阴阳的理解与临床经验。从古人贵时、阴阳变化、病证表现滞后而论,立春为年首更切合临证实际。
通过五运六气格局推演,可预知不同时间的天地人变化规律,而气候的寒温、湿燥,人体的脏腑盛衰,疾病的因、机、症、治,皆关联、呼应,临证方可知邪正与传变,见微知著,扶弱抑强,标本兼顾,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预安未受邪之地,以保阴阳和顺、脏腑安康。
常言道“一理通,百理通”。五运六气推演的气候、藏象、疾病变化与学医者原本熟悉的中医常识密切相连,更使医理清晰、条理分明,在记忆时可贯通、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五运六气格局推演以天干、地支为时间符号,公历、甲子纪年需重复换算。按照运气推演方法,使用目前常用的记时法能使中运、主客气、司天在泉推演走上捷径。故自拟记忆要诀如下:天道起算始大寒,地道起算始立春。一年分为五六季,主运主气年类同。天干中运年尾寻,一六生水木二七,三八为火四九土,单亏双太五十金。司天在泉两两对,鼠马兔鸡热燥临,牛羊龙狗湿寒遘,虎猴蛇猪火风值。地支客气阴阳序,司天三气终在泉,厥阴少阴太阴接,少阳阳明太阳连。客气淫胜必报复,怫郁极时乃暴发,诸岁温疠需谨慎,暴烈化疫三年迁。
《管子》曰:“天不变其常。”《荀子》云:“天行有常。”《素问》曰:“化不可待,时不可违。”自然、生命、疾病在时间轴向上的规律,呈现波动变化和自稳调节,违背失衡则易致灾害或疾病,顺应变化规律可促进健康或有助于治疗。所以医理强调五运所加,六气所临,迁移有位,应期变化;顺天察运,因变以求气;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知常而达变;顺天之变,病之可期;亢则害,承乃制;胜者复之,郁极乃发。
天地与人之变化,以平为期,正则和平,相生相济,否则邪生,相克相伐。五运六气格局推演虽方法繁复,却属理论推导,难以与天地变化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因此古代名医均主张医理为重、全面衡量,反对盲目推演、以偏概全。守其常,明其变。《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正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故应期而至为平,先期而至为太过,当至未至为不及,其后又引出胜复、郁发、升降、迁退等,胜而后有复,郁然后有发,升降、迁正退位失序,应以实际观察所见,修正理论推导的误差。因此,“察阴阳升降之准,审气候递迁之失,以知人死之时节”,成为高明医生的临证准则。
运、气过于亢盛或衰弱,可表现为“淫胜”。因天地、人体之气以和为贵,有一定自稳纠偏的调谐能力,故当淫胜出现会有“复气”对其进行克制。如司天、在泉之气太过,淫而为邪,称为“淫胜”或“胜气”,易致灾害或病害。司天、在泉之气不足,反为其所不胜之气侵害而为病,称为“邪气反胜”。
六气互有强弱,可乘虚相胜,举其用为胜。六胜之至,皆先归其不胜己者,故不胜者当先泻之,以通其道,次泻所胜之气,令其退释。治诸胜而不泻遣之,则胜气淫盛而内生诸病。复报其胜,凡先有胜,后必有复,或谓六气对化胜而有复,正化胜而无复。
主客亦有胜复。五行之位与天之六气,气有宜否,故各有胜复。“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主胜逆,客胜顺,天之道也”。
胜复有其法则,如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微者复微,甚者复甚。胜复之动,“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五运怫郁之甚见“五郁”,郁极则暴而发之见“郁发之徵”。《素问》王冰注曰:“郁,谓郁抑天气之甚也。”怫郁者有其特征表现,其发亦有表征。五郁之发,各有其时,至其时乃发。五郁见人体诸郁病证,调治有发郁之法,当见有郁发之徵,或适当郁发之时,因势利导可取捷效。
天地之气,升已必降,降已必升。《素问·本病论》称:“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如五运之至,升降往来,各有所承抑。若升降各失其常,则气交有变,易成暴郁之症,需针刺法除之,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升降失常见气交之变,3年不降则大灾至。
司天、司地之气有余,有不迁正、不退位之变。《素问·刺法论》称:“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如遇前司天太过有余,过交司之日而新令不得迁正,为不迁正;天数有余,天令如故则为不退位,又称复布政。若天地气逆,迁正、退位失其正位,则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平其疴。
五运六气对气候与人体变化规律的推测,由格局推演而知其常,由胜复、郁发、升降、迁正退位等而达其变,其理论建构本身已突破了因循于干支推演的桎梏。那些对五运六气推演偏离自然实际多样变化的批评,显然知常却未达变,未能全面了解其推演方法,更未能体察古人注重常、变与甚的法时主张。
《易·系辞上》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王冰禀承经旨,随四时不同主气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又随气、运的至与不至,“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扰而为病也”。五运六气理论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细致观察与严谨思考。
五运六气理论建立在时空一体、四时主客、以平为期等认识上[6],基于特定星宿的空间方位及其移动轨迹描述时间,通过细致观察自然现象与人体变化,挖掘其时空变化规律,以常、变、甚区分各种现象与症状,以层析分解、归纳综合的方法,将不同时间周期内天、地、人多维度的变化规律升华为开放且包容的时空理论模型。
通过四时之气程度上的太过、不及、平气,性质上的寒凉、温热、平,运动趋向上的升降、浮沉、枢机,时间位点的先期、后期、当期,变化自稳调节的胜则复、郁乃发,以及运气加临、主客加临等,对人体功能变化及疾病、疫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理论提升,借助阴阳合历的干支甲子为推演工具,建构了以年、日、甲子60年为基本单元、以客主加临为理论特色的五运六气格局系统[7]。
五运、六气,主气、客气,主运、客运,是对同一天地不同层次或视角变化规律的提炼,形成了运气加临、客主加临等调谐法则,多重变化规律的整合更接近天人、病证的实际变化。
运气加临包括五运六气同化,即运、气属性相同或相近,同其化而相助,有太乙天符、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如运本太过,得天化、地化则气化偏胜,易致胜复、郁发;若运本不及,得天化、地化则气化转平。还有五运与六气相异,如运生气(小逆)或运克气(不和),为运盛气衰;气生运(顺化)或气克运(天刑),为气盛运衰。若运太过而被抑,运不及而得助,气化转平,称平气,则气候平和,民少生病,或病情较单纯,疫病不易流行。客主加临,是一年四时常法与按年度推演四时变法的整合,也有相得、不相得之别,“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主胜逆,客胜从,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一般来说,“主”突出稳定性、主体性,“客”突出变化性、客体性。主客之分具相对性,如五运为主,六气为客;主气、主运为主,客气、客运为客;四时之常为主,四时之变与异为客;人体为主,天地之气变化为客;脏腑为主,经络为客;脏腑自身变化为主,疾病影响为客等。临证应灵活变通,标本论治,权衡施法,常以五运定病位,以六气定病性。
换言之,五运六气是对主客、虚实变化的理论推导。不同年月的应时之气、非时之气均存在主客、虚实的变化。若应时之气平和顺畅,遇有脏腑之气不顺者散发疾病,而脏腑平和、气血顺畅者健康;若应时之气过盛(太过)或过衰(不及),易引发相应脏腑失衡者群体散发症状相类的疾病。若非时之气较弱,对应时之气影响轻浅,脏腑和顺者不易生病,个别脏腑失衡者可散发疾病。若非时之气过于乖戾强盛,无论脏腑顺否都可能引发疾病,只是病情与预后有所区别,甚至爆发病势严峻的重大疫病。
综上所述,剖析五运六气临床思路,应着重从知常、达变、融通三方面来把握。通过五运主岁之太过不及平气、六气司天在泉及主客之气变迁、运气加临以及胜复、郁发等格局推演,熟悉天、人、邪气的表现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得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脏腑气血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疾病与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病证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明辨常变、主客、虚实、标本,分析病原病机,修正、细化、完善证治纲要,提高诊疗针对性。根据时气盛衰与脏腑虚实,采取有效的生活调适、遣方用药、针灸导引等措施趋利避害,以顺应天地气化之常规避其变,纠正脏腑气血之偏补其不足,预防或减缓疾病的危害。
[1] 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49-350.
[2] 唐·王冰注,宋·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 杨威,于峥,刘寨华.五运六气基本原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58-1059.
[4] 田合禄.中医运气学解秘[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15
[5] 靳九成.生命(医易)百年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8.
[6] 杨威,于峥,刘寨华.《素问》五运六气时绪观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226-228.
[7] 杨威,白卫国.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