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沿海地区单季晚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2013-01-25 05:25马池芳徐杏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单季螟虫卷叶螟

马池芳,徐杏林,朱 婷,陈 君,陈 伟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站,浙江 椒江 318000)

椒江区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水稻种植以单季杂交稻为主,占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其中水稻机械化插种方式占到20%,机械化收割占到80%以上,水稻统防统治面积占到45%左右。由于受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特别机械化作业方式的大面积应用推广,使得主要病虫害发生出现了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做好本地区病虫害防治,笔者对近年病虫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了总结。

1 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1.1 迁飞性害虫重发频率高,易累积暴发成灾

迁飞性害虫是本地区水稻上主要害虫。2005年至2012年褐飞虱连续8年大发生,有的年份如2006,2012年主害代前1代即6(4)代就达大发生程度,迁入早、迁入量大,田间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密度高、种群增殖迅速是导致重发主要原因。据系统调查,自然发生区 (对照不治区)一般在9月20日前后达到虫量最高峰,百丛虫量最高年份的达152 000头,最低年份的也达41 400头,每年均出现 “冒穿”毁秆, “冒穿”程度达60%~100%,时间一般在9月底10月初。稻纵卷叶螟常年具有迁入峰次多,盛发期长等特点,近8年来有4年大发生,其他年份为中等发生以上。主要发生代次为5(3)代,其次为6(4)代、4(2)代,严重原因是本地蛾与外迁蛾混发。如2010年5(3)代葭芷对照田块卷叶稳定期丛卷苞98苞,面上同块田漏治点与防治点卷叶界线十分明显。

1.2 螟虫斑块危害大,地区差异明显

据灯下观察及田间调查,早晚稻混栽区、茭白水稻混栽区等寄主作物较复杂地区的单季晚稻,螟虫发生危害重。如2011年葭芷灯下诱蛾1 383头,而三甲诱蛾5 421头。2012年葭芷后期考查自然发生区明虫伤株率为0,667 m2残留量为1 600条;而三甲明虫伤株率为6.7%,667 m2残留量为22 700条。

1.3 常发性病害持续处于常发态势

水稻纹枯病为水稻常发性病害,随着单季杂交稻推广,发病持续处于较重发生。2005年以来,中偏重以上有6年,其中重发有2年;2012年测区病情稳定期丛发病率87.5%,株发病率68.1%,病指22。

1.4 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稻曲病目前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农民近几年对该病也非常重视。2008年发病面积487 hm2,严重田块穗发病率达40%以上,2011年章安一大户9 hm2甬优12号品种严重发病,严重田块病穗率达60%以上。水稻黑条矮缩病自2004年重发后,每年不同程度发生,且重发病田块损失较大。2010年洪家仓前王村一大户种植的0.9 hm2单季晚稻(丰两优4号),发病非常严重,最重的基本上颗粒无收。

2 病虫发生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褐飞虱暴发的适宜气温,特别是8,9月气温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影响更加重要[1]。据椒江气象记载,2009年8月平均气温28.7℃,较常年同期高出1.3℃,其中中下旬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高1.5℃和2.3℃,9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分别为27.7℃和26.2℃,分别较常年同期高1.9℃和2.3℃,是典型的“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天气。同样2005-2011年均出现秋季气温偏高状况,可见这几年气候条件均出现符合褐飞虱暴发的适宜气温,主要为“晚秋不凉”天气,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沿海地区8,9月,暴雨、台风或热带风暴气候活动影响,更促进了种群数量的增长,所带来的来雨季也十分有利于纹枯病发生蔓延及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繁殖,近几年水稻破口抽穗期间遇到阴雨天气也偏多,有利于稻曲病发生。据2012年调查,褐飞虱9月10日百丛成虫236头,到9月20日虫量达2 447头,纹枯病10月初丛病率达92.8%,株病率62.1%,病指18.5,稻纵卷叶螟前所点8月13日每667 m2蛾量达3 567头。

2.2 品种布局

浙东沿海种植的单季晚稻品种,大多为超级稻,尤其是一些籼粳杂交的超级稻,后期群体大,稻株高大粗壮,既有利于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发生,又增加了防治难度,加重病虫的发生;当前本地区主栽品种甬优系列对褐飞虱、黑条矮缩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大多抗性弱,从近几年调查看,如果感病生育期遇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易引起稻曲病流行。

2.3 栽培制度

冬闲免耕田和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双季稻的混栽,茭白、甘蔗等作物的插花种植为多种重要病虫繁衍和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多种病虫的发生提供了桥梁田,且单季稻插种时间长,本地区6月20日前后开始插种,到7月底甚至到8月上旬插种才基本结束,更为多种病虫发生提供了桥梁,单季稻又因其生育期长,生长量大,有利于病虫的发生,本地区单季稻破口抽穗期多在9月上旬,此时食料好,气候适宜,有利于稻飞虱的取食为害,也加重了3、4代螟虫的发生为害。

2.4 药剂防治

用药不对口、用药适期未掌握、防治质量差,防治次数过多过少等等都会引起病虫防效不理想。如2012年,本地区褐飞虱已经对噻嗪酮产生抗性,而部分经营户仍在强烈推销使用。

3 防控对策

3.1 加强病虫监测,及时信息沟通

一是加强监测。加强以“两迁”害虫为重点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采取系统测报与一般测报相结合、定点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科学准确地发布预测预报。

二是加强沟通。要及时了解各地虫情情况,特别是害虫虫源地发生情况及兄弟县病虫发生态势,为防控作好准备。

三加强信息传递。通过手机短信、农民信箱、农业网站、黑板报、广播等载体,及时发布病虫预报信息,努力把病虫预报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病虫害防治信息的到位率、时效率、准确率。

3.2 讲究策略防治,科学实施防控

针对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在化学防治中坚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视生长期的全程防治策略,要着重抓好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及局部地区螟虫防治以及穗期稻曲病等病害综合性预防。要以治虫防病,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策略性手段控制水稻矮缩病;要以“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即单季稻治3代,压4代、控5代[2],控制褐飞虱发生为害;要以开展适期达标防治,减少防治频率的举措控制稻纵卷叶螟;要以狠治“一代压基数,重视穗期保丰收”的策略控制螟虫危害;要以抓住水稻破口抽穗易感病期做好病害综合性预防;要通过栽培措施及药剂预防控制纹枯病的发生扩展蔓延;要提倡不同有效成份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一种农药有效成份在水稻一个生长季节中使用不宜超过2次来减缓和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药剂上推广应用吡蚜酮等药剂,替代吡虫啉、噻嗪酮抗性药剂防治褐飞虱,推广应用毒死蜱、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灰飞虱,推广应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酰胺、氯虫·噻虫嗪等药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推广应用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药剂预防治稻曲病等穗期病害。

3.3 落实农业措施,推广绿色防治

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病虫的控制作用,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提倡浅水勤灌和适时搁田;二化螟重发区,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全面实施翻耕灌水杀蛹,减少越冬有效虫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或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地区,根据白背 (灰)飞虱发生期,适当调整播种和移栽期,减少水稻感染率,并采取统一育秧,提倡防虫网覆盖,适当增加插秧本数等措施;积极推广苏云金杆菌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及稻鸭共育、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性诱杀虫等绿色防治技术,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病虫危害。

3.4 推进统防统治,实施专业防治

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进一步强化植保公共服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加快病虫防控方式转变,推动植保服务社会化的有效举措。2012年椒江区实施水稻统防统治面积2 356 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椒江葭芷街道率先在全省实施整村推进模式,实现街道全覆盖,大大提升本地区防控能力和防控指导能力,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

[1] 程家安,祝增荣.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J].植物保护,2006,32(4):1-4.

[2] 马池芳,李克才,邱来玉,等.椒江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对策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08-109.

猜你喜欢
单季螟虫卷叶螟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