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福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低碳农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三低一高”经济,是节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各种资源消耗、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收益的效益型经济,并将不良经济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型经济,其核心是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因此,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和根本保证[2]。
近年来,虽然发展理念较为前沿的低碳农业以各种形式在浙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的增长路径也正在发生变化,从原来依靠增加产量逐渐转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附加价值上来。但是,由于浙江农业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各种能耗总量难以有效降低,农业污染问题依旧突出,种养布局不合理,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体系不清晰。因此,科学认识浙江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发展低碳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对浙江发展低碳经济并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重要代表,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进行转型升级,用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浙江农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和较高的竞争力,但依靠资源消耗、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仍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前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竞争力和增长点也从量的增加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的拓展,使得浙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低碳农业经济注重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更强调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因此,发展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可促进浙江农业向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早在21世纪初,浙江就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精品农业大省的战略目标,这也是浙江在资源总量小、农业外向度高等现实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发展精品农业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农业至少在3个方面有助于浙江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与精品农业大省。一是通过重构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技术路线,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进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通过实施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各种节约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三是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新农村建设中,浙江很多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善,但是,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畜牧业废弃物难以无害化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已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只有用低碳农业模式取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农业增长模式,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既有好的农业收益,又有好的生活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提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农业发展主线,实际上体现了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向和要求。综合来看,浙江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如下。
一是积极推广投入节约技术。近年来,浙江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以及农药减量控害等工程技术,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得到了控制。从2004年至2011年,化肥使用量从93.34万t降至92.05万t,农药使用量从6.34万t微增至6.39万t[3]。二是加强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加强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和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的综合利用。至2010年底,全省对年存栏生猪100头、牛1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治理,养殖排泄物处理和利用率达95%以上。三是主推3大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平原“猪-沼-作物”生态模式、丘陵山区 “猪-沼-果(茶)”生态模式及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场模式,这些生态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效治理养殖污染并提高农产品质量,综合效益明显。四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0年底,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入101.02亿元,各类休闲农业区点达1 680个,总产值达到88.6亿元[4]。五是建设低碳农业发展平台。从2010年起,浙江明确规定大力进行现代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简称“两区”),至2011年底,全省“两区”建设面积达8.2万hm2。这些实施适度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两区”将大幅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农业机械单位耗能,农业废弃物将在园区内得到循环利用,成为浙江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平台。
虽然浙江农业发展理念与措施在多个方面与低碳农业发展相吻合,并积累了一定的低碳农业发展基础和经验,但由于处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仍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机械与电力耗能总量难以有效降低。其中,机械能源消耗从2004年的2 026万kW·h一直稳步增加到2011年的2 542万kW·h,农业用电量从2004年的13.91亿kW·h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6.5亿kW·h[3]。随着农业机械化率和设施农业比重的进一步提高,预计机械与电能耗能在短期内仍是农业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还没形成低碳农产品市场,低碳农业发展动力机制形成尚需时日。目前,欧洲对低碳农产品的管理走在前列,对低碳农产品进行专门标识。我国低碳农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对低碳农产品达成共识,标识低碳农产品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生产经营者不能获得较一般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更多的利润,缺乏生产低碳农产品的动力。
农业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低碳农业普遍推广存在体制障碍。2011年,浙江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户均面积仅0.32 hm2,远低于全国家庭户均0.60 hm2的平均水平。浙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户,农产品商品率低下,生产者对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效益的低碳农业生产技术采纳意愿较低。
低碳农业系列知识认知度较低,发展低碳农业需要突破认知障碍[5]。在我国,低碳农业的概念较为新颖,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对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系统参考,政府的政策还不能有效地指引低碳农业发展,生产者对采纳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总体上,浙江发展低碳农业的认知基础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当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发展的主导方向的大背景下,浙江发展现代低碳型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支撑转变现有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节能减排、生态高效、功能多元的低碳农业产业体系。
从浙江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生产环节的各种石油制品的投入是农业产生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机械、电力等能源消耗以及化肥、农药、农膜等石油制品的大量投入。因此,浙江应加强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石油制品投入节约型农业,从生产环节降低农业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首先,要结合浙江农业的主导产业,加快研发新的节能型农业机械,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单位能耗。第二,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对土壤化学成分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应用与推广,因地制宜指导当地农民结合土壤成分和具体作物种类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同时达到节约投入与增产增收。第三,加快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技术,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进而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土地细碎化是浙江农业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严重制约水、电、机械、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成为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障碍。因此,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型农业就成为浙江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结合省农业“两区”建设战略,从政策上保障转出土地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引导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效生产的示范作用引导弱质农业经营者自愿进行耕地流转。三是做好中低产粮田的改造工作。由于农业收益相对较低且改造成本高,农民改造中低产粮田意愿较低,这部分耕地的流转率也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对中低产粮田进行改造,通过提高产出能力增强其流转吸引力,为推进耕地流转创造条件。
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是浙江农业发展的根基,然而当前,浙江不少区域畜禽粪便的空间承载能力已超出了耕地的可承载范围,如嘉兴地区、杭州市区等,生产污染问题突出[6-7]。为降低畜禽养殖环境污染,今后除了从发展战略上优化畜牧业发展空间布局外,更需要在一定区域内做好种养业的生产布局规划,不盲目追求大型规模养殖场,从而使得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能够完全被种植业消纳,在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畜禽养殖业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政府应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使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建立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或有机肥加工生产系统,在畜禽养殖集聚区重点推行。同时,结合农业园区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内种养废弃物可循环利用型农业,鼓励种植户用畜禽粪污制造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种养业之间形成一个能量循环链条,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绿色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产品生产功能与休闲服务功能多向拓展,甚至农业生长过程也呈价值化倾向。这种新兴产业在不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前提下,却显著增加农业GDP总量,大幅降低单位农业GDP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是内涵式增长型农业,是今后浙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浙江应把握发展契机,促进服务型低碳农业的发展,将其打造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战略上,应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地理、交通等方面的特点,确立各自的服务型农业发展方向,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做出特色、做强品牌。在操作上,要把农业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利用文化的价值提升作用带动服务型农业的发展,包括提升休闲观光型农业、美食体验型农业、养老养生型农业等服务型农业的内在价值含量。
农作制度包括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土地养护制度等内容。长期以来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换,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据测算,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2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8]。在农田生产过程中,少免耕固碳型农作制度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碳的固定,并减少CH4气体的排放量,具有固碳减排的双重功能。由于浙江一年多熟水稻生产较为普遍,发展少免耕固碳型低碳农业的空间较大,因此,应对一年多熟水稻种植提供少免耕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广泛推行。同时,在水稻生长期间,间歇灌溉稻田,CH4和N2O等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长期淹灌处理减少42.36%[9],浙江应广泛推广水稻间歇灌溉技术,进而节约农业用水并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另外,浙江应积极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提高农业复种指数,减少冬闲田和裸地,通过发展黑麦草、紫云英、油菜、绿肥等,提高冬闲季节生物碳蓄积。
为确保浙江农业生产能沿着上述低碳路径持续发展,除了加强低碳农业生产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完善有利于低碳农业技术应用与低碳农业发展的机制。
政府应实施低碳农业科技推进政策,从政策上保障低碳农业科技活动有序推进,把具有重大影响、应用面较广的低碳农业技术纳入科技发展战略,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低碳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快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满足各地对低碳农业科技的需求。省科技厅基金委和各地市科技部门应设立专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研发,其中,省级研发项目应重点组织关键共性低碳农业技术的攻关。要把企业作为项目重点承担单位之一,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低碳农业的发展涉及技术支撑、生产布局、产业业态等多个方面,因此要科学编制不同层次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发挥规划的先导和调控作用,从而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首先,制定阶段性科技支撑规划,分阶段解决不同的低碳农业技术需求,有序解决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制约。第二,做好农业的生产布局规划,最大限度保持种养业之间的能量循环,从战略高度、从全省视角优化畜牧空间发展布局。第三。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强化低碳型休闲服务农业发展的规划内容,促进农业发展形成低碳经济增长点。
发达国家多通过建立相关的财税政策体系引导低碳农业发展,浙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并实施适当的财税政策,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通过立法制定税收政策,征收高碳农产品消费税和消费专项附加税等,转移支付和补贴低碳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进行反向操作,建立低碳农业生产与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农业生产实行免税或低税,减少低碳农业企业的成本支出,鼓励企业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措施。同时,配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低碳型农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低碳型农业的财政投入,补贴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要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涉农经营主体的投资和经营取向,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在产业政策扶持上,银行信贷应有所偏向,对于低碳型涉农产业及企业优先贷款、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而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涉农产业或企业则限制贷款,从而激励低碳型农业的发展,限制高碳型农业的发展。在低碳农业发展初期,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相关低碳农业企业融资的条件甚至为他们提供无条件的融资,为低碳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 柯福艳,黄伟,毛小报.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技术路径及支撑体系研究 [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4):727-732.
[2] 杨培源.我国农业发展的低碳化及政策建议 [J].浙江农业科学,2012(5):603-607.
[3] 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 刘玲.浙江力争做精休闲观光农业 [N].农民日报,2011-12-15.
[5] 李光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 [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6):61-65.
[6] 柯福艳,张社梅,毛小报,等.发展生态循环型现代畜牧业战略转变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J].中国畜牧杂志,2010(20):23-36.
[7] 黄锦法,王国峰,石艳平,等.嘉兴市农业碳汇及低碳农业技术应用策略 [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2):268-274.
[8] 李晓兵.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95-400.
[9]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等.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4和CO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2):2482-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