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志斌,叶 瑜
(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550002)
王清任用时42年呕心沥血著成《医林改错》,其立法用方严谨,多为后人肯定。当今学者对王清任学术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方药的临床应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为主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笔者发现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处处体现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尤其在气血辨证理论中,认为疾病的传变与气血有关。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他秉承《素问》“气血不合,百病变化乃生”的观点,大胆提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所伤者无非气血。”又言:“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这不仅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丰富并深化了治未病学术思想的研究。现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几个方面探讨王清任治未病思想。
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外避邪气、内养精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1]。现代医学表明,不良情绪反应作用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中枢神经,引起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紊乱;神经递质释放可直接作用于器官、内分泌腺体,导致内分泌紊乱[2],从生理、病理等方面研究证明不良情绪可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各种因素均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情志致病占有重要地位。早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之说。王清任则在前贤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早期情志异常就应该重视,因其多是阴阳气血不和调,发展为血瘀后所导致,应及早治疗。并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中指出:“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故用血府逐瘀汤治瞀闷“三付可好”,治急躁“一两付必好”,治肝气病“应手效”,充分说明气血贵在通调。虽然情志失常尚不足以称为已病状态,但须未病先防才能达到阴阳气血和调,使人体恢复到真正健康的状态。王清任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多种情志失常,体现其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欲病指欲作未发,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3],要想预防疾病必须在欲病期采取一定的措施。王清任在对气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中风欲病时出现的种种先兆之症与气亏关系密切,尤其是一些感觉、记忆、活动、精神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因其症状不显,人常不自觉,医者若查体不仔细亦难以发现此类先兆之症。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王清任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研究出许多提示中风的线索。在《医林改错·记未病以前之形状》中列出34种中风的预兆症状,我们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暂时感觉异常,如“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2)暂时记忆障碍,如“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3)短暂性异常动作,如“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4)一过性失语,如“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5)阵发眩晕,如“有云偶尔一阵头晕者”;(6)一过性瘫软,如“有脚弧拐骨一阵发软、向外棱倒者”;(7)发作性麻木,如“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等,与现代中风先兆症临床诊断标准极其相似。对于这些征兆,他提出用补阳还五汤大补元气,使气复血行,从而防止中风的发生,体现了其欲病救萌的思想。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正是现代医术高超的医生应有的素质。正所谓《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
在疾病的最初阶段必须诊断明确,时刻把握病情发展方向,及时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更是处处体现出这种先发制人、预先拦截的思想。他在《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中认为,气郁、气滞、虚劳等易导致血瘀,而瘀血久滞肌腠还可能发展成为脱发、发热、骨蒸、干血、劳瘵、疼痛、吐溢等症,故对瘀血证应及早治疗,以防变证的发生。并提出用分部逐瘀法进行治疗,即按病位不同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活血而不破血,深含祛瘀以防变之义。
王清任及早截邪的思想在其治疗小儿抽风中表现得更是明显。对小儿急症,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小儿肢薄神怯,病势如奔马,传变如掣电”,应当及早针对病因治疗,如若不能也当防止病情突变,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可见小儿急症中已病防变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论小儿抽风不是风》中指出:“凡将抽风之前,必先见抽风之症。”且列举抽风之兆二十症:“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等俱是抽风之兆,并指出此二十症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并以气血立论,认为该病是气虚无力行血、血液壅塞、留而为瘀所致。认为小儿抽风出现“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是气虚不能固护肢体;“喉间有痰声往来”强调不是由于水液不输、停留渗注所致,而是由于气虚不得归原导致,此看法独特,一改前人水饮作痰之说,指导着王氏其后的治疗用药,也对现在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小儿抽风先兆之症或小儿由于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所导致的“气虚、口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等症,王氏创可保立苏汤大补元气,其目的在于补气摄血,使气旺而血行,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王氏还进一步指出小儿抽风如果失于及时治疗,出现“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鸣气喘”尚属可抬之症,若“天庭灰色、肾子上缩或脉微细或脉全无”则为不治之症。
王清任这些已病宜早期治疗、尽早祛除潜在危险的方法,在临床尤其是临床急诊的治疗上有着较大的指导价值。
疾病愈后不久,虽然主要症状已消失,但余邪未尽,正气不足,气虚血瘀,此时须适当调养,否则会引起疾病复发或诱发其他疾病。如手术后常出现疼痛、水肿、肠黏连、失眠、发热等症状,王清任虽未能亲见,但其气血理论仍指导着当今的临床辨证。而血府逐瘀汤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骨折术后肿胀、术后疼痛综合征、手术后肠黏连、手术后失眠、手术后水肿、脑震荡后遗症、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等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如陈军[4]认为,手术损及机体、耗气伤血、气虚不能行血而使血液壅塞,不通则痛,治当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对于术后胸部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达86.7%;许正国等[5]认为,术中被金刃戕伤血脉神经,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则为水,并且气虚致水液不能敷布而停滞,溢于肌肤而生水肿,治当以血府逐瘀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水通脉,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2.3%;吴松柏等[6]认为,手术损伤血脉、正气受损、瘀血内阻、气机失于条达舒畅而致肠黏连,治当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对于术后肠黏连的治疗有效率达100%;袁长旺[7]认为,瘀血阻滞血脉,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心神失养故致失眠,治当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并佐以安神之药,对于术后失眠的治疗有效率达93.3%;吕存贤[8]认为,手术损伤血络,离经之血积于肌腠之间,瘀血郁而发热是术后发热的主要病理基础,治当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有效率达100%,这些均是王清任气血辨证中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实践。
可见,王清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其气血辨证论治理论中,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几个方面都闪烁着诸多创新思想,迄今仍对疾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丰富了治未病的学术体系。
[1]龚婕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2]叶葶葶.预防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
[3]姜惟,童圆圆.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7.
[4]陈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术后胸部疼痛综合征30例[J].河南中医,2010,30(3):296.
[5]许正国,刘加升,张立光,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2):253-254.
[6]吴松柏,李莉,任丽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术后肠黏连32例[J].新中医,2007,39(4):66.
[7]袁长旺.血府逐瘀汤治疗术后失眠[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6):266.
[8]吕存贤.血府逐瘀汤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