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叔《神农古本草经》探析*

2013-01-24 14:17侯如艳侯酉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刘氏经方神农

李 楠,万 芳△,侯如艳,侯酉娟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神农古本草经》为民国刘复所作,作为《本经》辑本,该书未能如孙星衍、顾观光、森立之等辑本那样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但作为民国为数不多的《本经》研究著作之一,该书充分反映了刘复对古代本草学乃至古代中医学的认识,是刘氏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嬗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1 王闿运《神农本草》与刘民叔《神农古本草经》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清末著名学者。初治经学,后因读《尔雅·释草》时“名类十不识八,因以为其草亦皆药品,欲求本草正之”[1]。光绪十一年(1885)于成都尊经书院讲学时辑刻《神农本草》,此即王闿运辑本(以下简称“王本”)。王本以《政和本草》的明刻本为底本[2],正文包括“本说”及“神农本草三卷”。“本说”内容为《本经》序例,“神农本草”依上、中、下三品分为三卷,每品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部、木、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9部。据王氏所题,上品144种,中品115种,下品106种,共365种,而实际收录360种。其各品药物数目,亦与《本经》序例所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不符,具体原因王氏亦不甚明了,故其叙[1]曰:“凡三品三百六十五种,除唐本退六种,不知少何种也。又三卷多寡不均,皆仍之。”

刘复十分推崇王本,谓之“古本在兹,三品具备,终始贯通,原为完璧”。因而其所著《神农古本草经》将王本全文收入其中。据刘复言:“爰尊古本,付诸剞劂,不改一字,不移一条,悉仍壬秋先生原刊之旧,并取孙、顾辑本,钩考遗文,别附于三品之末,以备文质。”该书刊于1942年,为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正文半叶14行,每行24字,无标点,有句读,字体为仿宋体。书前有刘氏自序,卷上为“本说”,较王本增“附余”1篇,列顾观光辑本逸文13条及自增逸文27条;卷一至卷三悉尊王本;卷下为刘氏所撰“三品逸文考异”,取《太平御览》、《证类大观》及孙星衍、顾观光两种辑本,相互核对,旨在“核其朱墨,证其同异,以为来学治经者之一助”。

现代学者[3,4]对王本的评价不高,一者本草学非王氏所长,其叙误以《政和》为“嘉祐官本”便是其例;再者王本成书前后不足2月,较为草率。而对于刘本,一方面批评其不明王“嘉祐官本”所指,认定王本即“汉晋世传古本”;另一方面则肯定其“三品逸文考异”中所做的补校工作。然终因两书于辑复方面成就所限,故学界未予重视。

2 刘民叔《神农古本草经》学术价值探析

刘复(1897~1960),字民叔,四川成都华阳人,师承蜀中大儒廖季平,其治学一生先后三变[5],早期学习明清各家,后转而研习《黄帝内经》,50岁起致力于经方医学研究,尊崇《本经》、《伤寒论》,倡导以经方医学为主的古医学,并于1937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著有《古医汤液丛书》、《神农古本草经》即丛书第1种,成书之时恰为其学术自《内经》向经方过渡之转型期,书中内容亦体现了他对中医学术源流之辨析。

2.1 古医学派之辨析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7家、经方11家,并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6]”可见,汉代有医经、经方两种不同的学派存世。然自金元以降,凡言医学源流者,多以《伤寒杂病论·序》为据,认为中医起源乃自黄帝而仲景,一脉相承,置医经、经方之分野于不顾。至民国谢利恒先生,始重申古医学派之别,谓:“按其学术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医经、经方二家……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7]”

刘氏于古医学派之辨析更为详尽:“尝考医学源流,古分二派,一曰炎帝神农,二曰黄帝轩辕。[1]”其炎帝神农即经方学派之代表,黄帝轩辕则为医经学派之代表。刘氏还辨析两者指导理论与治疗方法的不同,认为经方学派注重患者临床证候,根据证候选择适当的方药进行治疗;而医经学派则注重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侧重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在学派传承上则指出,经方学派自神、伊至仲景,自本草而至汤液;医经学派则传自岐黄。基于这些观点,刘氏进一步指出《本经》作为经方学派著作,其间混有医经学派之内容。如《本经》有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的记载。他指出:“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脏,绝非神农家法……五芝各随五色益五脏,同属岐黄家言。[1]”又如:“大枣助十二经,按十二经脉,原为针灸所重,非汤液家所宜言也。[1]”而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他推测可能与王叔和、皇甫谧等人有关:“此误尚在陶弘景前,大抵出于由岐黄而农伊之王叔和,或由汤液而针灸之皇甫谧,抑早出于吴普、李当之等,均未可知,但绝非华佗所为。以佗尚割治,非汤液之徒也。[1]”

2.2 本经序录之辨析

本经序录为探讨药性与用药理论的重要篇章,具有总论性质,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为《本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刘氏却对序录提出质疑。首先,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本上经。[8]”但在本经正文当中,有“多服久服”明文记载的药物达150余种,甚至下品之铅丹、莨菪子、翘根、蜀椒等亦可“多服久服”,故“多服久服”显然与药物品类无关。在刘氏看来,所谓多服是指顿服而用量重者;久服则指疾病不愈而连续服药者。其次,序录提出上药为君主养命,中药为臣主养性,下药为佐使主治病的配伍理论,更具体地提出“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8]的制方规模,但实际制方并非如此。如桂枝汤中,桂枝、甘草、大枣均为上品药,芍药、生姜均为中品药,方制则为三君二臣,显与序录不合。故刘氏指出:“揆厥经义,不过三品分卷,而以缓药居上,重药居中,峻药居下。凡药皆毒,毒则疾病可愈,愈则性命可养,非必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也。”第三,序录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8]的治疗原则。但正文中却有如“陆英,味苦寒,主……膝寒痛”;“麻黄,味苦温,主……温疟”[8]等,疗寒以寒药、疗热以热药的记载。又有滑石主荡胃中积聚,柴胡主荡胃中结气、饮食积聚等并非吐下药,却用来治疗饮食积聚病证的情况。

序录若为全书之总论,为何其见解每与正文牴牾?据此刘氏指出:“药各有味,即味以求性,性各有能,即能以求效,故药之治病,不必以理求,但求兹神农尝试之效能耳。如桂枝利关节,芍药利小便,麻黄发表出汗,大黄通利水谷,即此效能,以为治病之基本原则可也。”并判断序录为岐黄家言,不可据为神农本草之定例。

2.3 三品逸文考异

“三品逸文考异”为刘氏及其弟子所作,他们选取《太平御览》、《证类本草》及孙星衍、顾观光2种《本经》辑本相互比对,核其朱书、墨书,同条异文皆附其后,为此后研习《本经》的学者提供重要参考。

凡辑《本经》必对药物之分、合、进、退进行考订,历代辑者多依药物性味加以分合,如铁落味辛平,而铁精则仅言平,铁则不著性味,三药原本为一条,而分为三条;芎藭味辛温,其叶蘼芜亦味辛温,两药原为两条,合并为一条。又多据文本朱墨加以进退,如升麻一药,唐慎微引陶本,主文作墨书,目录亦作墨书,故退为附品;《太平御览》990引作朱书,校订者则进为正品。在刘氏看来,这些做法无非要符合《本经》365味之数,却由于年代久远反生许多错误。他认为朱书多为张仲景以前所作,墨书则为后人增补,朱书较为可靠,而墨书则疑点较多,主张从临床实际出发加以探究。如牛膝、瞿麦、石蚕、地胆、鼹鼠、水银均有明文记载具有堕胎功效,而桂、附子、半夏、桃仁则以墨书著录堕胎,这些药物亦成为后世妊娠禁忌品。但《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用到了桂枝汤、附子汤、干姜人参半夏丸、桂枝茯苓丸等,皆为临床所习用,亦未见堕胎之效,故墨书所载多因误治所致,而非药物本身功效。

3 结语

《本经》辑本众多,为学界所推崇者如古之孙星衍、顾观光、森立之,近之马继兴、尚志均等辑本。然于书中辨析《本经》学术源流,则为刘氏所长。刘氏以正本清源为目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探究中医本来面目,故成立中华古医学会,刊印古医汤液丛书,并以《神农古本草经》为第1种。从立意讲,实为针对当时积习之反思,欲为中医发展谋一出路。姑且不论其考证成就之高下,仅其由反思而创新之精神,亦足发人深省。

[1]民国·刘复.神农古本草经[M].成都: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1942:1-3,39-40.

[2]王家葵,徐晓勇,银海.本草经王闿运辑本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39-41.

[3]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8-389.

[4]张树生.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5]杨强,黄进秋.刘民叔先生学术思想撷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692-695.

[6]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6,1778.

[7]民国·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8]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7,261,140.

猜你喜欢
刘氏经方神农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神农尝百草
往顶上跑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后母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