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非,周小琳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孕不育症在我国的发生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排卵功能障碍和男性精液质量过低都是导致不孕不育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且男女双方同时患病的发生率也较高。临床统计结果显示,约有26%的不孕不育症是由男女方共同患病所导致的。本次临床实验对中医药同步调理精卵功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40对不孕不育症患者为实验对象,患者病程在2年至8年之间,平均病程(5±2.2)年,男性平均年龄(31±5.5)岁,其中38例精子密度不足20×109/L,5例抗精子抗体为阳性,2例患有前列腺炎,11例精子畸形率大于45%。女性平均年龄(28±2.1)岁,18例闭经,22例月经不调。
男性患者使用甲子生精强精疗法进行益气通络、补肾填精治疗,每60d为1个疗程。基本方药为红花、鹿角胶、黄芪、山甲、首乌、沙苑子、枸杞子、菟丝子等。辨证加减:肺虚精弱者加百合、五味子、麦冬、太子参;脾虚精亏者加薏苡仁、茯苓、白术、党参;下焦湿热者加地丁、芦根、蒲公英、龙胆草;肾阴不足者加五味子、女贞子、黄精、熟地;肾阳虚损者加大云、补骨脂、仙灵脾、仙茅。因病加减:合并精液液化障碍者加远志、丹参、黄柏、知母;合并精索静脉曲张者加牛膝、莪术;合并前列腺炎者加蛇舌草、土茯苓;合并早泻者加金樱子、益智仁;合并勃起功能障碍者加仙灵脾、蛇床子。
女性患者使用仙花促排助孕疗法进行助阳活血、补肾益精治疗,每10d为1个疗程。基本方药为益母草、仙灵脾、枸杞子、当归、红花、龟甲、菟丝子、熟地等。辨证加减:痰浊阻滞加枳壳、胆南星、茯苓、苍术;气滞血瘀加路路通、香附、郁金、柴胡;脾气虚损加黄芪、茯苓、白术、人参;肾阴不足者加五味子、女贞子、麦冬、熟地;肾阳虚损者加大云、补骨脂、巴戟天、仙茅。因病加减:合并雄激素过高者加香附、丹参、路路通、山甲;合并卵泡滞留者加路路通、郁金、丹参、香附;合并多囊卵巢症者加郁金、苍术、石菖蒲、紫石英;合并高泌素血症者加麦芽、郁金、白芍、柴胡。
男性患者进行1至2个疗程的治疗后接受精液检查,以男性精子活力、形态、数量均正常作为标准,其中34例患者精液恢复正常约占85%。女性患者均接受1至3个月经周期治疗,治疗完成后接受子宫内膜、B超监卵和宫颈评分检查,其中35例患者排卵功能恢复正常约占87.5%。治疗6个月后,经过B超和HCG检查,所有42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中,共有15对不孕不育症患者成功受孕,成功受孕率为37.5%。
不孕不育症属中医学“无子”、“不孕”、“滑胎”等范畴,目前认为成功受孕的基本条件是女性育有成熟的卵子排出,男性有活力、形态及数量正常的精子。不孕不育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异常,所以其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卵子和精子功能的调控。
精子是一种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机体细胞,其生长与产生过程较为复杂。中医学理论认为,精子功能不仅和肾脏有关,也与气血运行情况和肝脾肺功能状态有关。古人云“肾为生殖之本”,认为肾为生殖之本、调经种子,当补肾脏;又有“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充分说明命门与人的生殖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肾和命门与人体性机能、生殖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孕症的病因病机,首当责之肾和命门的功能失调,分析其病因多为禀赋素弱或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等致肾精耗伤,目前临床多分为肾阴不足和肾阳虚2种,治宜滋肾填阴和温肾补阳。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全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以养气血、长筋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基于肝肾同源的理论,补肾之时宜配合疏肝理脾之方。甲子生精强精法运用大量滋肾填精之品,配合调肝理脾之药,并针对临床不同症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众方合参共达填精滋阴补肾之目的,而且能够针对阳虚血瘀症状,达到通络活血温阳的效果,从而提高精子活力和精子密度[1]。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以有子。”讲的是肾气充盛之时则天癸成熟,任冲二脉强盛则气血调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适时交媾才可受孕。女性排卵障碍主要表现为闭经或月经不调等,多是由于肾精亏虚、血海不满而致肾气-天癸-任冲-胞宫调节紊乱而致卵泡发育不良或卵泡排出障碍等[2]。仙花促排助孕法不仅能够促进天癸成熟、阴血充沛、肾精充足,加速卵泡的发育成熟,而且能够促进冲任通达、阳气施化,从而触发排卵动力[3]。
男女同步调理治疗不仅能够增强男方精子活力和数量,而且能够刺激女方激素分泌,调节生殖管道环境,提高穿透透明带的功能,有助于维持女方内分泌平衡,并能够在高能量精子和精液碱性环境下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受精的机会,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效果[4]。
[1]席博.不孕不育症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35-136.
[2]张慧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8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48-49.
[3]陈永明.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J].中华养生保健,2009,1(12):17-18.
[4]闫荣.中医药同步调理京卵功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