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脾胃病辨治体会

2013-01-24 14:17李凤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脉象泻心汤压痛

李凤鸣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

1 病机特点

1.1 虚实夹杂

慢性脾胃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肾三脏功能衰弱,出现脾气(阳)虚弱、胃阴不足、肾阳虚衰、脾肾两虚、脾胃虚弱的本虚病理机制。又由于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失治误治等因素,造成气滞、食积、停饮、湿热、痰湿、寒凝、瘀血等实邪夹杂出现,从而形成虚实夹杂。

1.1.1 虚中夹实 此证以虚主,实邪为次。临床上面色和脉象都表现为虚象,腹诊却见压痛为虚中夹实、虚多实少;疼痛由有规律变为无规律的为虚中夹实,泻前腹痛、泻后痛减者为虚中夹实。

1.1.2 实中夹虚 此证以实为主、以虚为次,多见于久病、大病、产后体虚和身体羸弱者。临床表现、复诊、脉象都为实证表现,即为实中夹虚,如年老体弱者的习惯性便秘等。

1.2 寒热错杂

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主运、主升,赖阳以温之;胃为阳土,喜湿而恶燥,主纳、主降,需阴以和之。脾胃相和,升降相宜,燥湿相济则不病。若脾胃同病,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这是由脾胃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1.2.1 脾寒胃热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气易虚,气虚则生寒,胃易实,实则生热。脾寒胃热可见胃脘灼热、胀满疼痛,但受凉或进食生冷则加重,嘈杂吐酸或泛吐清水,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有齿痕、苔淡黄稍厚,脉弦滑或弦迟。

1.2.2 脾寒肝热 脾胃虚寒而肝胆郁热,木实土虚,木盛克土,其症可见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喜温,口干口苦、喜热饮、食少便溏,舌淡有齿痕、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滑或弦数等。

1.2.3 上热下寒 上热指胃热,下寒指肠寒。其症可见口舌生疮、口中异味,小腹冷痛、肠鸣,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黄、脉沉弱或沉弦。

1.2.4 上寒下热 上寒指脾胃虚寒,下热指大肠有热或有湿热。其症可见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恶心欲呕、呃逆嗳气、口渴思饮、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舌质淡胖有齿痕、苔黄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沉迟。

1.3 久病络瘀

络脉有阳络、阴络之分,脾胃居腹腔之内,其络属阴络。清·叶天士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年宿疾,病必在络”,最终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学术思想。慢性脾胃病久则入络,形成络脉瘀阻,从而产生疼痛、癥瘕、呕血、便血等病症,其特点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胀而有压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等。

1.4 升降失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由此可见气机升降之重要。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才能保证消化功能正常。慢性脾胃病常常出现脾虚失升、胃损失降的病理状态,中气失其斡旋之能,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从而出现呃逆、呕吐、反胃、嘈杂、泄泻、胀满等一系列疾病。

2 辨证侧重

2.1 重脉诊

脉象是反映脏腑气血盛衰的重要标志,不同脏腑脉象出现的部位不同,不同病因产生不同的脉象。徐灵胎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慢性脾胃病在症状、舌象明确之后,一定要侧重诊察脉象,这是判别虚实寒热的关键,因此久病要遵循以脉为主的精神。

2.2 重症状发作特点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反映,但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时令、昼与夜发作,其所反映的病机不尽相同,因此一定要掌握症状在上述因素下发作的特点,才能保证辨证更加精确。如腹痛一症,夜间疼痛即作者为瘀血,夜间满痛者为寒湿兼瘀血,夜止昼痛者为湿热郁滞。

2.3 重腹诊

腹腔是脾、胃、肝、胆等器官所居之处,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是食物出入之通道,所处位置相当重要。脾胃病多以腹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腹诊在慢性脾胃病的辨识中至关重要,它是确定病位、表里、寒热、虚实的关键。如剑突下小范围有压痛的为痰实,整个胃脘部有压痛的属胃中实滞不化。

3 治疗契要

3.1 攻补兼施

虚实夹杂者,只补其虚则易敛邪,单攻其邪则易伤正,故宜攻补兼施。虚中夹实、虚多实少者,寓补于消;实中夹虚、实多虚少者,寄消于补,如枳术丸之意。

3.2 寒热并用

《医碥》说:“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由此可知,针对寒热错杂症应遵循寒热并用的法则。张仲景是寒热并用的鼻祖,他所创立的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等都是寒热并用的典范。临证中宜根据寒热的多少确定温热药与寒凉药的比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3 化瘀通络

此法之关键在于“通”,通过化瘀通络的方法,达到络通病除的目的。张仲景创制的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是开化瘀通络之先河,叶天士演绎发展并提出“凡病宜通”和“络以辛为泻”的观点,确立了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之法,为后世所尊崇。应用化瘀通络法治疗慢性脾胃病,可尊张仲景、叶天士之法,但要避免辛温、辛香太过,以防耗气竭阴。

3.4 调和升降

治疗慢性脾胃病必须要考虑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治脾必须治胃,治胃必须兼以治脾,脾胃兼顾,使升降润燥相宜,才为两全之法。另外,又要明析“六腑以通为顺”的特点,临床应以通为补,用药不宜过于壅滞,以防影响其通降之性。

4 典型验案

李某,男,45岁,嗜酒,2010年8月 10日就诊。主诉大便溏泄2年余,时轻时重,未系统治疗。近半月因喝冰镇啤酒过多而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症见肠鸣泄泻,每日3~4行,进食生冷则甚,胃脘胀满,口苦口黏,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厚略腻,脉弦滑。诊断为泄泻,辨证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湿热郁滞,治宜健脾和胃、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党参 9g,干姜 6g,木瓜 9g,茯苓 12g,白术 12g,枳壳9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诉药后肠鸣泄泻、胃脘胀满锐减,大便减为每日2次,食欲转佳,余症、舌脉如前。药已显效,上方加茵陈9g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力,续投7剂。三诊:肠鸣脘胀基本平复,大便转稠,每日1~2次,口苦口黏大减,舌质淡红有齿痕、苔淡黄稍后腻,脉弦滑。症状续减,上方再投7剂。四诊:肠鸣脘胀已失,大便干稀适中,每日1~2次,口中和,舌淡红微痕,苔淡黄稍厚,脉弦滑。症状已失,舌脉仍有湿热之象,上方去枳壳,续投7剂调理善后。

按:此患者平素嗜酒,湿热内生,加之贪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失和,寒热错杂,湿热郁滞而成泄泻,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并用,苦降辛开,佐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从而收到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脉象泻心汤压痛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丘疹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