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男科,河南 郑州 450007
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是成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尿频、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症状,而病因不甚明了的一种疾病。OAB以40~55岁之间的已婚女性最为常见,多为反复出现,病程较长。此病大多表现为发作突然或周期性发作,不包括泌尿系感染或膀胱、尿道局部病变,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中药加针灸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本院门诊就诊病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55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50例患者尿液检查均无异常,泌尿系超声检查无异常,体检未见尿道口异常。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泌尿外科学会《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之标准:尿急、急性压迫性尿失禁,主观感觉排尿次数过于频繁,达到昼夜≥8次,夜间≥2次,平均尿量<200ml,常在排尿完毕后仍有排尿感。
2.1 中药治疗 方用补中益气汤、大补元煎为主方加减。药物:黄芪60g,升麻12g,党参15g,山药12g,熟地24g,山萸肉12g,枸杞子20g,芡实12g,牡蛎30g,金樱子15g,桑螵蛸15g,甘草10g,白术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15天为一疗程。
2.2 针灸治疗 针法器械:0.3mm×25mm或0.35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具。选穴:气海、关元、中极、大赫、水道、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加减。针法:腹部穴位在膀胱排空后进针,直刺,得气后将针柄向前轻法捻转,针感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等部位。四肢穴位用0.35mm×40mm针,进针25~40mm,以局部沉、酸、胀为度,留针20min,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灸法:涌泉穴 (双侧),肾俞、膀胱俞、脾俞轮流灸,以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
3.1 治疗标准 按照中华泌尿外科学会OAB治疗指南标准:治愈,无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24小时排尿次数≤7次;好转,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程度减轻;未愈,排尿症状及次数无改善。
3.2 结果 50例患者痊愈38例,76%;好转6例,12%;未愈6例,12%;总有效率88%。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成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1]:一、逼尿肌不稳定,由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二、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尿频。三、尿道及盆地肌功能异常。四、其他原因如精神引起的异常,激素代谢异常等。OAB现代医学治疗主要药物为托特罗定、曲司氯铵等,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和局限性,还要取决于患者的意愿。手术主要是膀胱扩大成形术。中医无相应病名,多属于尿频范畴。笔者认为:该病应归属于脏腑中的肾、膀胱、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水液代谢失司,脾胃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脾不升清,水谷、水液不能正常吸收、输布,故出现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中医治疗应以补气健脾、益肾固摄中药为主,随症加减。方中熟地、枸杞、山萸肉益肾固精为主药,黄芪、党参、升麻、柴胡、山药补气健脾、升清为辅,牡蛎、金樱子、芡实、桑螵蛸补肾、缩水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肾固摄之功效。针灸可以通调水道,调节膀胱,解除盆腔肌肉、尿道括约肌的痉挛,缓解尿频、尿失禁症状。笔者选择气海、关元、中极、大赫、水道、三阴交、足三里针刺,肾俞、膀胱俞、脾俞、涌泉艾灸,可产生一种刺激效应,使麻痹的神经纤维兴奋,恢复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功能。
从50例患者的疗效来看,中医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患者乐于接受,无任何副作用。
[1]那彦群.2011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