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敏 潘永清 于 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周围性面瘫为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现临床上多采用针刺分期治疗,且透刺仅用于恢复期。我们通过辨证分析后施以针灸和药物治疗,并把透刺用于周围性面瘫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行针手法,且注意针刺时的体位及留针方法,同时用飞刺治疗下睑外翻和上睑闭合无力,取得良好效果。
患者姜某,女性,53岁,主因周围性面瘫于2011年10月18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时患者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宽,闭目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嘴角歪向右侧,鼓腮左漏气,进食后左侧存留食物,耳后两乳突无压痛,面部板滞感伴痛觉减退,根据症状结合体征证分析,中医辨属风寒阻络证。西医诊断为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以祛风散寒,通络除痹。予针刺加药物治疗,针灸取穴为上星、头维、印堂、阳白、攒竹、太阳、鼻根、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口和髎、夹承浆、风池、合谷。患者取坐位,头面部诸穴均取患侧,合谷穴取对侧,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地仓透太阳,太阳透颊车,阳白四透(阳白分别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透刺),阳明经筋排刺,上下眼睑飞刺(取20余根1.5寸的毫针,针尖对齐,嘱患者闭眼,左手固定眼内外眦,右手持针沿着患侧眼睑的睑板轻轻滑行并施以一定的向下的力度,不留针,手法宜轻柔,针刺力度要均匀,谨防出血)。透刺诸穴不施提插手法,余穴浅刺5~7 mm,不提插捻转,留针30 min。药物予维生素C注射液1 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静滴3 d;银杏达莫注射液5 mL静滴。中药予大青叶30 g,板蓝根30 g。每日1剂,水煎分服。患者经治疗4 d后左侧面部流泪症状加重,口角向右侧歪斜程度加重,其他症状未见明显明显变化,继续予针刺和药物治疗,1周后额纹逐渐恢复,皱眉较前好转但左侧力仍弱,流泪症状逐渐减轻,左眼睑可完全闭合但力弱,鼻唇沟较前略深,患者自觉面部板滞感减轻,痛觉恢复,此时急性期已过,药物治疗不变,针刺刺激量增加,透刺诸穴可适当的施以提插手法,余穴针刺13~20 mm,可予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2周后患者左侧额纹完全出现,左侧鼻唇沟变深,口角下垂、鼓腮左漏气等症状均较前好转,停止药物治疗,继续针灸治疗,3周后患者左侧面部表情肌运动自如,未见左侧口角下垂,鼓腮左漏气,为巩固疗效继续针灸1周,已痊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眼喎斜,为针灸科的常见病,起病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瘀阻,筋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喎斜,《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目口为噼……”[1]。西医称为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原因未明,一般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部分患者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管)的面神经因急性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引起局部缺血、痉挛、水肿,致面神经受压,出现面肌瘫痪。在其治疗上,针刺是治疗面瘫的主要方法,临床疗效肯定[2]。此患者病情处于急性期,症状处于进展阶段,其治疗原则为尽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减轻面部瘫痪症状,针药并用。
针灸取穴,印堂、阳白、攒竹、太阳、鼻根、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口和髎、夹承浆等穴均位于面部表情肌周围,通过针刺以上诸穴,活血通络,舒调经筋,使瘫痪的面肌尽快恢复其功能;风池可祛风散寒,通络除痹;上星,头维,可调神理气,疏通经络。“面口合谷收”,取对侧合谷为远端取穴。飞刺可调和营卫、养血柔筋,恢复眼睑的司开阖的功效可使眼轮匝肌的收缩功能增强,进而纠正下睑外翻,上眼睑闭合无力,则流泪症状可得到有效的缓解。透刺针法一针透两穴,取穴少,针感范围大,并能激发多条经脉气血运行,增强疗效。通过透刺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其兴奋性,从而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保证了针刺治疗效果[3]。透刺可用于面瘫的各个时期,但是早期面神经急性炎症期,强刺激可加重面部水肿及神经损伤,更有甚者会形成面肌痉挛,故在早期刺激量要小;静止期及恢复期,病情趋于稳定,通过针刺达到疏通面部经络的效果,透刺可适当加重刺激量。笔者体会:(1)体位:患者取坐位,目的为使面部麻痹的肌肉因重力作用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歪斜,留针时通过行针将下垂的嘴角牵拉至生理位置。(2)刺激量:透刺手法贯穿于面瘫的急性期和恢复期,但是刺激量不同,早期要轻刺、浅刺,透刺要稳准,动作要轻,不要反复提插;后期可重刺激,透刺可适当提插以达到较大的刺激量。(3)飞刺:飞刺为余导师潘永清主任医师在我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的攀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较攀刺刺激范围大,可一次刺激整个睑板,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其较梅花针扣刺刺激量小,不留色素沉着,患者易于接受,且可每日刺激眼睑睑板,使治疗效果持续。(4)针刺效果: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面部肌肉处于炎症水肿期,面神经受压,还在进展阶段,故病人会出现面瘫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要注意这不是针刺引起的,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此时可继续针刺,但是针刺要轻、浅,以免加重面部水肿症状。
患者初诊时处于急性期,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配合药物,予地塞米松以消除水肿抗炎;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以促进神经髓鞘恢复;银杏达莫注射液银杏总黄酮和双嘧达莫的复方制剂,其治疗面瘫的机理为(1)银杏达莫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通过刺激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舒张因子及前列环素,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降低血管阻力;(2)银杏达莫的有效成分虽然对全身阻力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但对迷路动脉有更高的选择性;(3)银杏达莫能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改善神经营养,进而防止神经元受损,对面神经也有保护作用[4]。中药汤剂中的板蓝根和大青叶,可清热解毒,抗病毒,以消除面部症状。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将针灸和药物结合起来:透刺用于急性期,且在针刺体位和行针手法上的独特之处,飞刺在周围性面瘫中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眼部症状,远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1]石学敏.针灸学[M].6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25.
[2]钱玉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探讨[J].医学综述,2008,14(1):144-145.
[3]王秀花,刘秀丽,田秀花,等.透刺为主治疗Bell麻痹80例[J].中国中医科技,2011,18(1):74-75.
[4]章春园,包仕尧,温仲民.银杏达莫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16(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