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少东 曹河源 王艳艳 孟勇(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兽医局)
1.疫苗质量。注射疫苗是防止疫病流行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质量决定免疫的成败。疫苗中抗原浓度不足、使用过期失效的疫苗等,都会严重影响疫苗应有的作用。
2.防疫程序。防疫程序是根据畜禽传染病的特点而制订的,畜禽防疫一定要按照防疫程序进行,同时加强消毒、驱虫等措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切断传染途径。有些养殖户错误地认为某种疫病在本地没有流行,防与不防无所谓;有的养殖户图省事,不按防疫程序进行防疫注射,以致某种疫苗漏防、漏注,都易造成疫病的感染和扩散。
3.操作规程。常见的不符合操作规程做法有疫苗保存不当,不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注射疫苗时既不更换针头,也不严格消毒等。
家禽饮水免疫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已成为常用的免疫方法之一。但有些养殖户用含氯的自来水进行稀释;使用含铁的金属制品饮水器;饮水器中残留消毒剂;免疫期间给家禽饮用高锰酸钾水或使用抗生素等,都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4.免疫抑制。进行疫苗接种的畜禽必须有较强的免疫应答能力,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畜禽受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的侵害,造成免疫器官损伤,降低免疫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非典型病例越来越多。近年来,非典型病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旧病常以新的面貌出现。非典型病例的出现使发病畜禽症状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给准确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混合感染病例增多。近年来,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增多,不仅导致诊断复杂化,并且在防治上也增加了难度。
3.治疗不彻底。一般情况下,由病原体导致的各种畜禽疾病均有其潜伏期和发病过程,使用药物也应按照这一规律制订疗程。见好就收的给药方式只能杀灭部分病原体或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待药物作用时间一过,病原体活性恢复并大量繁殖,可使畜禽重新发病或继发某些疾病,而且会不同程度使病原体对所用药物产生耐药性,使疾病更加难以控制。例如,某些细菌性疾病在同一禽群中经常出现反复发生的现象,越来越难治愈,与其疗程不完整有很大关系。
还有些农户怕花钱,宁肯使用劣质兽药,或者在畜禽得病后不按时给药,有时在病情稍稳定后立即停止用药。需知任何一种药物在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药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时就必须及时补充用药,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繁殖,并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今后的治疗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4.盲目联合用药。有些养殖户不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上胡乱用药、随意搭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能因为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还有可能使病原微生物产生变异,导致抗药性产生。
饲养管理人员要做到及时掌握畜禽群体的健康情况,防止产生应激反应,这是饲养的基本要求。一旦发现群体或个体不正常,应进行及早确诊,隔离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农村散养畜禽防疫不到位,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中运载工具消毒不严格以及不法商贩购销病死动物的行为等,都是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