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金华,雒成林,朱向东,李金田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皇甫宏著 承先启后
——晋朝高秀皇甫谧及其《针灸甲乙经》
戴恩来*,金华,雒成林,朱向东,李金田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内容主要介绍了皇甫谧学术成就,特别是其代表性著作的成书背景、内容、特征及其影响,总结了其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发展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卓越贡献。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学术价值
甘肃灵台(古称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卒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出后叔父,早年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史称其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因病习医,遂臻至妙,撰《针炙甲乙经》而名扬海内外医界,为发展针灸医学作出了震古烁今的重大贡献[1]。
以著述为务的皇甫谧一生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有《礼》、《乐》、《圣真》之论,《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等,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而真正使其名垂千古、享誉海内外的是中年时期因病习医撰写而成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晋书·左思传》载,西晋统一后,成都、建业、洛阳都出现了一番繁荣景象,于是年轻后生左思费了近10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以反映这三座都城的繁华。但他自觉人微言轻,便带文稿谒见皇甫谧,求为序荐。皇甫谧阅后大加赞赏,为之序文。《三都赋》顿时名声大振,京城文人贵族争相抄阅,致“洛阳纸贵”。
2.1 《针灸甲乙经》成书的历史背景
《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成书于魏晋之际,彼时,正统儒学衰落,老庄学说流行,佛教兴起,道教发展。皇甫谧一方面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动荡[2],看透了朝政腐败导致的世风日益颓废、虚诞和浮华,故而“耽玩典籍”,广猎群书,一生以著述为务,集文、史、哲、医于一身。广博的学识和特殊的个人经历,是皇甫谧在短时间内完成《针灸甲乙经》整理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此外,魏文帝时《皇览》的编篡,给皇甫谧的著述工作以很大启发。于是他“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便成了内容整齐,条理清晰的《甲乙经》。
再者,由于道学的发展,使养生之术,服石之风盛行一时。皇甫谧也在不知不觉间卷入了服石之风。中年之后的皇甫谧,罹患风痹,且病耳聋,更兼服石召祸,苦不堪言。夙好医学,久慕养生之道的皇甫谧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下,进一步钻研内难明堂,完成了《针灸甲乙经》。
2.2 《针灸甲乙经》内容及特征
《甲乙经》是皇甫谧综合《素问》、《灵枢》、《明堂》整理编写而成的,所谓“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甲乙经·自序》)《明堂经》是古代针灸学方面的一部专著,亦早已亡佚,藉《甲乙经》以存其梗概。
《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卷一是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卷二是经络学说;卷三为腧穴学说;卷四为诊断部分;卷五讲述“针道”;卷六是疾病治疗总论;卷七至卷十二讨论临床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卷八为肿胀积聚;卷九为头身肢体分部病症;卷十为风痹痿证;卷十一为杂病;卷十二为五官与妇儿科病症。这种时时处处反映着“事类相从”的编撰原则是《甲乙经》重要的一个特色。该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分部划线排列腧穴的方法。
《甲乙经》将《内经》所载经穴由160多个,扩充到了349个,其对腧穴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甲乙经》对这些腧穴的列述方式选用了总体分部、局部划线的模式,把人体分为头部、面部、耳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每个部位又划几条线来分布穴位,而四肢的划线与经脉循行线一致。
《甲乙经》不但全面系统整理了《素问》、《灵枢》、《明堂》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与发展,它沿循《内经》的足迹,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帛书》记载的经脉只有十一条,到《内经》中已发展为十二条,但《内经》十二条经脉中有穴位的也只有十一条,后补充的手少阴心经没有穴位,可在《甲乙经》中手少阴心经有八个穴位。又如督脉的经脉循行,《素问·骨空论》记述的较为复杂,《难经》的记载较为简洁明了:“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甲乙经》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上巅,循额,至鼻柱”七字,向前延伸了一步,现今一直沿用。
2.3 《针灸甲乙经》的影响
《甲乙经》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由晋到宋的针灸论著,例如,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穴位和适应证基本上没超出本论著的范围;又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典籍中有关针灸部分,也大多出自皇甫谧思想,尤其《外台秘要》完全取材于《甲乙经》。南宋《针灸资生经》及其它医著也无一不是参考和遵循本书编辑而成。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中,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刺灸心法要诀》等,也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到现在,在厘定某个穴位和进行临床治疗时,也往往以《甲乙经》为依据,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学教材也没有超脱《甲乙经》确定的针灸基础、针灸技术、针灸应用的知识模块范式。
不仅如此,本书对国外医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医书籍传到了日本和朝鲜,《甲乙经》即为其中之一。公元七世纪初,日本仿唐医事制度,制定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必修《甲乙经》、《本草》、《素问》、《黄帝针经》等典籍。至平安朝时代(相当于唐德宗至宋孝宗时),他们的医学也都是根据大宝律令,以学习我国的医学为主,其《大同类聚方》百卷,就是以我国的《素问》、《黄帝针经》、《甲乙经》、《本草》、《小品方》等为蓝本编纂而成的,而在学习针灸治疗方面则多以《甲乙经》为主要参考书。朝鲜的医学制度也仿效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我国医书为教本,用《素问》、《难经》、《甲乙经》、《本草经》等教授学生。其针灸学的孔穴部位则与《甲乙经》基本一样。《甲乙经》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可谓千年古曲,传唱至今,尤盛未衰!
“2006’中国·灵台(国际)皇甫谧中医针灸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学术交流大会与皇甫谧文化节于2006年9月在平凉市灵台县进行,盛况空前。在纪念针灸学家皇甫谧先生诞辰1791周年之际举行了万人公祭皇甫谧大型文化活动,还举行了皇甫谧陵园重修扩建工程奠基仪式。
2010年在甘肃敦煌市召开的“2010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上,与会针灸界同仁达成共识,形成了“循宗拜祖、尊古归真、传承真谛、宏大针灸”的“敦煌倡议”。
倡议书提出,要举行崇尚圣贤、祭拜先祖的祭祀活动。倡议世界针灸华人祭拜先灵,汲取针灸真谛精华,宏大中华民族针灸伟人。国内外针灸同道定期相会在先师故里,拜谒先师。缅怀和纪念皇甫谧先生对针灸医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发掘和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晋朝高秀,洞明医术”的皇甫谧,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在年近50岁时因病始研针灸医术,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发展中,担当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扛鼎作用,其卓越贡献为后世敬仰。
[1] 魏稼. 皇甫谧对针灸学的贡献[J]. 广西中医药,1982,(4):10-13.
[2] 张宝文.《针灸甲乙经》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J].医古文知识,2004,21(1):22-24.
2012-10-25)
*
戴恩来,E-mail:del@gszy.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