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 王红鸾*
(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付 强 王红鸾*
(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了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莫西沙星组细菌清除率92.31%,左氧氟沙星组细菌清除率87.18%。实验组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细菌清除率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目前,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主要措施为抗生素治疗。本文笔者对比分析了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均为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检查以及细菌培养确诊。其中男5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5.7± 14.3)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3例(53.75%),细菌性肺炎13例(16.25%),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6例(20%),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8例(10%)。除外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有癫痛史、对喹诺酮类过敏者,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分类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全部患者均给予莫西沙星400mg,ivd,qd,疗程均为7~14d。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ivd,qd,疗程均为7~14d。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均对全部患者进行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采集咽试子或者是痰培养做细菌培养并且,还要进行药敏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其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体温、咳嗽、咳痰、胸痛、呼吸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患者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恢复到正常,并且痰细菌培养显示阴性为治愈;患者的体温、咳嗽、咳痰、胸痛、呼吸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为正常,痰细菌培养显示为阴性,达到上述两种为显著改善;体温、咳嗽、咳痰、胸痛、呼吸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也有所改善,痰细菌培养改善,达到上述两种情况为改善;患者体温、咳嗽、咳痰、胸痛、呼吸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任何改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没变化,痰细菌培养也没有任何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率治愈+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χ2检验,()表示均值±误差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治愈3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2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分别为(5.65±2.85)d、(4.43±2.29)d、(6.96±2.44)d、(3.48±2.24)d、(8.35±2.20)d;实验组分为(4.77±1.81)d、(3.57±1.55)d、(5.75±2.32)d、(2.72± 2.15)d、(7.51±2.27)d,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细菌清除率。实验组40例分离出39株,治疗后清除36株,占92.31%,对照组40例患者离出39株,治疗后清除34株,占87.18%。
2.4 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3例,其中3例有胃肠反应,出现恶心腹泻表现,在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因不良情况而中止药物的服用。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皮疹2例,其中1例出现呕吐,腹泻1例,其余3例均存在胃肠反应。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与氧氟沙星相比,约是氧氟沙星的2倍,对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效,对肠杆菌科、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均敏感[1]。左氧氟沙星对各种致病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均有很高疗效。莫西沙星是第4代喹诺酮类超广谱抗菌药物,由于其在C8位的点由氧基取代,使得其在保留抗革兰阴性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了抗革兰阴性菌以及抗厌氧菌的活性,同时对非典型致病菌和分支杆菌具有良好的活性[2],尤其增强了对难治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菌的疗效。莫西沙星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短、组织渗透性强、半衰期长、肝、肾双排泄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少等药动学特点,因此,其更适合于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用药。本组调查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相符。实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莫西沙星在半衰期长、具有长PAE(抗生素后效应)方面,与左氧氟沙星相比,效果更好,其良好的药动学特点使其起效迅速。另外,实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2.31%,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87.18%。莫西沙星细菌清除率仍高于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细菌清除率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涂清源.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22):2782.
[2] 林桥文.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396.
R562
B
1671-8194(2013)31-0106-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