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2013-01-23 17:21:45耿先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1期
关键词:基底节清除率脑组织

耿先江

(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白山 134300)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耿先江

(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白山 13430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观察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头颅CT检查证实,5例患者血肿清除率在80%以下,43例患者血肿清除率在90%以上,其中,7例患者死亡,41例患者存活,患者GOS评分结果较为理想。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血肿清除率较高,脑组织损伤较小,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并发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占高血压病例总数的60%左右,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随着近年来我国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了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资料,不仅有助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质量,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本次临床研究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观察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45~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2.5±21.3)岁。其中,10例患者有糖尿病史,3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前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为:31例6~8分,12例9~12分,5例13份以上;意识状态情况为:22例昏迷,10例浅昏迷,12例神志朦胧,4例神志清醒。

1.2 临床表现

以多田公式为标准计算的术前出血量为:5例在80mL以上,18例在51~80mL之间,25例在30~50mL之间。出血部位头颅CT扫描结果证实:12例出血破入脑室,27例位于基底节区右侧,21例位于基底节区右侧。

8例患者双侧锥体束为阳性,34例一侧锥体束为炎性,41例一侧肢体偏瘫,4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单侧瞳孔散大。

1.3 方法

选择额颞部开颅翼点作为手术入路,形成骨瓣后,将部分颞鳞和部分蝶骨嵴咬除,首选于颞部硬脑膜行一手术切口,将部分血肿通过脑穿针穿刺抽出,以降低颅内压力[1]。后将硬脑膜弧形剪开,在颅底侧缝吊固定,并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从侧裂中上部额叶侧附近将蛛网膜剪开,解剖侧裂长度在3cm左右,对于颅内压力过高的患者,应在侧裂解剖分离前,穿刺抽出颞叶前部血肿,颅内压力降低后,将分离侧裂蛛网膜剪开,并自该侧裂间隙处开始分离到岛叶表面部位,岛叶皮层切开长度控制在1.0~1.5cm之间,后分离向内侧进入血肿腔。由浅入深地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将血肿逐步清除,手术过程中应保证操作轻柔,防止发生侧裂血管损伤,从而最大限度地将血肿清除,使用双极电凝进行破裂豆纹动脉止血[2]。血肿壁上使用止血纱布压迫止血或使用明胶海绵吸收渗血,术后常规留置血肿腔脑室引流管。对于术前存在脑疝症状且术后脑压过高的患者,应实施去除骨瓣减压治疗,咬除颞鳞和蝶骨嵴至中颅底水平部,以扩大骨窗,充分减压,并扩大缝合硬脑膜[3]。

2 结 果

患者术后24h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5例患者手术血肿清除率不足80%,43例患者手术血肿清除率在90%以上。7例患者术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2例肺部严重感染,1例再出血),41例患者术后存活。14例超早期显微手术(发病7h以内)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34例发病7h以上手术患者中,6例患者死亡。所有41例存活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术后随访,随访结果证实,患者GOS评分: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13例重残,14例中残,12例恢复良好。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致残率、病死率、发病率高的特征,基底节区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其发病率在60%左右,且通常表现为豆纹动脉破裂出血。大脑中动脉M1段是豆纹动脉起源的基础,供应前联合外侧、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内囊等部位[4]。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钻颅血肿抽吸术具有再出血发生率高,止血不彻底,以及清除血肿不彻底等缺陷;常规的开颅血肿清除术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脑血管和脑组织损伤[5]。因此,本次临床研究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通过抽出血肿来缓解脑组织压力,沿大脑自然间隙将侧裂分离到岛叶处,于岛叶皮层无血管部位,将皮层电灼切开1~2cm后进入血肿腔,彻底清除脑组织损伤较小患者的颅内血肿,改善创伤后脑水肿症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点一般位于血肿前部,其主要原因在于豆纹动脉出血,而由于基底节区与岛叶皮层间距离较近,经岛叶入路更加易于进入血肿区,在显微镜直视下更加易于确定出血的血管位置,便于双机电凝止血,术后常规在脑室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不仅有助于缓解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症状,有助于血性脑脊液的引流,而且能够降低再次开颅手术的发生率,能够将尿激酶通过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因而术后再出现和血肿残余量较小[6]。

在显微镜直视下通过侧裂清除血肿时,应度大脑中动脉损伤问题进行严密监测,在侧裂部位实施内外侧豆纹动脉和静脉引流,手术过程中视野棉片进行保护,以降低相应部位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轻柔,避免过于用力地牵拉脑组织,每隔3~5min进行一次牵拉,每次持续15~20min,以避免发生脑组织牵拉性损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最佳手术时间为发病7h内,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血压脑出血发生20~30min内会形成血肿,并于1~2h内达到最高值,发病6~7h后停止。

术后血压水平的控制对于其手术恢复情况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应将收缩压控制在术前水平的2/3左右,即160/90mmHg(1mmHg=0.133kPa),避免血压值过低或过高。若血压值过高,则会造成颅内再出血;若血压值过低,则易导致脑灌注量降低,进而诱发脑缺血梗死。

综上所述,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沿大脑生理间隙进入出血腔,通过抽出血肿来降低颅内压力,恢复侧裂正常的解剖结构,将岛叶皮层切开将血肿清除。具有止血彻底,术后脑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血肿清除率高以及脑组织损伤小等显著优势,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 李家亮,刘文祥,李岩.经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5):369-370.

[2] 谢京城,王振宇,刘彬,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2):89-90.

[3] 盛庆宇.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29-31.

[4] 陆珊珊,陈东亮.超早期纤维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140-141.

[5] 李丽,李红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0,32(10):1558-1559.

[6] 朱莉雅,盂磊.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种经疾病杂志,2011,14(6):48-49.

R544.1

B

1671-8194(2013)31-0098-02

猜你喜欢
基底节清除率脑组织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0:38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血液透析滤过中前稀释和后稀释的选择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重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