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良
(杭州市西湖区古荡新村西区11幢2单元502室,310012)
有蜂友A在某养蜂网站贴出图片,夸自己饲养的“老美意”蜂种纯,颜色、绒毛漂亮,繁殖、采集性能如何良好,并向蜂友兜售杂交蜂王。而蜂友B正好养有十几箱“老美意”,见后提出质疑,指出对方的杂交变异之处及缺点,为此引起争执。
“老美意”体色浅黄,有三个金黄环和五个金黄环两种,俗称为黄金蜂种,上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其优点是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易维持大群;采集力强,善于利用大宗蜜源,产蜜量及北方越冬性能优于其它意蜂,与其它品种蜜蜂杂交能够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主要缺点是在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差,饲料消耗量大,盗性强于其它意蜂。“老美意”引入我国约有四十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的保有量不大,或因投入产出比不尽如人意。评估一蜜蜂品种或品系的优劣,必须经过大生产的检验,经济性状好的势必更替差的,在这方面,专业的养蜂者最有发言权。他们以养蜂为业,要养家糊口,当然要选适合本地区的、能给自己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蜂种。
蜜蜂品种或品系的提纯复壮,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保种有难度,提纯复壮更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长途转地饲养的兴起,在同一个蜜源场地里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蜂场同时存在,而这些蜂场饲养的又往往不都是同一蜂种,各蜂场在培育蜂王时无法控制其自然交尾,致使蜜蜂种性严重混杂,加之采用不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其某些优良种性严重退化,主要表现为产育力下降、维持群势的能力减弱,浆蜜产量减少等等。蜜蜂品种或品系遗传的“纯”是相对的,暂时的,“杂交”是绝对的,长期的。每一蜜蜂品种或品系都有它的优缺点,比如说产浆高的,产蜜就会逊色一点,产蜜高的,王浆产量会低一些。理想中的既要产蜜高,又要产浆高;既要繁育力强,又要节省饲料的蜂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育出来,待以后生物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或许有这种可能。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蜂场把引进的纯种蜂王仅作为育种配种素材利用,因地制宜进行组配杂交,真正给蜂场带来收益的或还是有计划“杂交”的蜂种。“老美意”和任何一性状优良的蜂种或品系一样,在饲养过程中也会因地因人的不同,产生相同或不同的体会和饲养管理方法,带来各不相同的经济效益。
我省众多的养蜂者和科研人员根据浙江蜜源的实际,因地制宜,经过几十年的科研实践,选育出“浆蜂”这一王浆高产的非常适合本地定地饲养的意蜂品系,至今已形成了定地饲养几十万群“浆蜂”这样一个区域大环境。如将“浆蜂”在东北、西北或岭南定地饲养,或就不能保持这样高的蜂王浆产量了。一般来说,我国长江以南以饲养泌浆好、耐热的蜂种为多,而长江以北以饲养采蜜好、耐寒的蜂种为多。我国地大物博,蜜源植物品种繁多,饲养的蜜蜂品种也不同,南北东西各具特色。如东北黑蜂是我国高寒地区比较有特色的蜂种或西蜂品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又如东北的椴树和岭南的荔枝,又是各具南北特色的蜜源植物。笔者认为各种养蜂书刊、网络上所介绍蜂种的一般原理,个别经验只能作为参考,绝不可一概而论教条化,还得因地制宜引种养蜂。定地养蜂者应该而且必须对本地蜜源植物的品种、面积和泌蜜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以蜜源、气候来确定蜜蜂品种和饲养规模、确定养蜂的管理模式和主产品,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和本人的提高养蜂收益的有效途径。
浙东地区蜜源植物品种繁多,有春柃、野桐、合欢、乌桕、盐肤木等等,但分布零散,没有大蜜源。笔者家乡是闻名全国的是“中国万亩苗木之乡”,种植了大片大片的供绿化用的苗木,在20多年前已基本见不到油菜、紫云英了,蜜蜂没有大蜜源可采。到现在又出现了新情况,即平原地区的农田已大多数被北仑港、保税区、开发区等大工程项目所征用,剩下的少数农田种植的仅是苗木和蔬菜,但在1月份却有大片的茶梅花盛开,为蜂群提供了良好的早春繁蜂粉源。本地的一些蜂友就根据这些实际而饲养“浆蜂”,在当地春繁后小转地至余姚、舟山等地采油菜,油菜花期后回家采柑橘、山花、茶花、一枝黄花等。蜂产品主要是蜂王浆,以菜场设摊和其它零售的形式销售。
综上所述,只有因地制宜引种养蜂,将良种好王及先进的养蜂技术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