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万成
(湖南省会同县侗医风湿病研究所,湖南 会同 418300)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目前治疗该病的西药有秋水仙碱、别嘌呤醇、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促尿酸排泄类药等,其副作用都较大。长期服用,对胃肠道刺激和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笔者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用侗药“祛湿通络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16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目前国内外基本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痛风关节炎诊断标准[1]执行。
1.2 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1.3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16例,男106例,女1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2岁;其中跖趾关节45例,踝关节15例,膝关节21例,肩关节10例,肘关节12例、腕关节13例。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40年。
2.1 一般治疗:调节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心、肝、肾、脑、鱼虾、海味、豆制品,严格禁酒,避免诱发因素等)。
2.2 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宜针灸并施,风湿热痹宜针不宜灸,久痹正虚以灸为宜。急性期行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常用穴位:湿热蕴结取丘墟、大都、太白;瘀血阻络取血海、隔俞;痰浊痹阻取丰隆、脾俞;肝肾亏虚取太溪、三阴交。第一足跖痛取太冲、太白、三阴交;趾痛取太白、大都、太冲、三阴交;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丘墟、委中、绝骨;膝痛取膝眼、阳陵泉、曲泉;腕痛取阳池、外关、合谷、太冲;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泽;肩痛取肩髃、肩贞、肩井[2]。所有阿是穴以梅花针刺络拨罐。
2.3 侗药内服祛湿通络汤:毛冬青30g、青风藤15g、地苦胆30g、蛤蟆叶30g、黄柏 20g、生薏苡仁 30g、川牛膝 30g、土茯苓 60g、泽兰 30g、豨签草 15g、地龙 10g、络石藤 15g,每天服2次,7天为1疗程,连服1~3疗程。
2.4 侗药外敷:鲜毛大菜50g,捣烂,兑米酒和淘米水和匀,于阿是穴纱布外敷,胶布固定,每天换1次,直至痊愈。
3.1 疗效评判: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化验血尿酸指标降至正常。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化验血尿酸指标未降至正常。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尿酸指标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效果:116例中痊愈47例,占40.5%;显效58例,占50%;好转11例,占9.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当以急、慢性关节为主要表现时,属中医痹病范畴,但它与平时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病并不完全一致,尚有其自身特点。《丹溪心法》指出“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噬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说明痛风的痛尤为明显,状虎之噬,难以忍受。因此在痛风急性发作时迅速止痛,消除病人痛苦十分重要,此时临床多采用内外兼治,故通过银针针刺、阿是穴梅花针刺络拨罐,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行气止痛。再以侗药青风藤、蛤蟆叶、地苦胆、豨签草等清热利湿祛风;在此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化瘀泄浊之法,重用毛冬青、土茯苓、生薏仁、川牛膝、泽兰等品,增强血尿酸的排泄;除针对其病机治疗外,辅以地龙通经活络宣痹,以增强其“通”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藤类药善走经络,故以络石藤作为引经药引药力达四肢关节,通络祛风,通络中之滞,提高疗效。外用鲜毛大菜,对痛风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其有效成份可直接经皮肤渗入肌肉关节,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快捷。本疗法综合采用内外兼治,对痛风具有清除湿热、通利经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实践证明,侗药许多治病技术方法及方药对治疗常见疑难病症疗效满意,我们应当很好地挖掘,继承和发扬,造福于人类。
参考资料
[1]叶任高.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7 -884
[2]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