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为了使尿液检验的结果能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数据及时提供给临床,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的诊治疾病,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严密的管理,才能防止差错的发生。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大致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1.1 分析前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尿液标本。明确告诉患者留取尿液的时间,是否应停止服药,以及留取标本的具体要求。女性患者应避免在月经期留取尿液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男性患者则应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的混入,应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必要时应导尿。收集尿液的容器应清洁干燥,并有一定的容积。如进行细菌培养则容器应消毒处理[1]。如标本收集后2 h内不能测定,应置冰箱冷藏,测试前必须恢复到室温。实验室人员收到标本后应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末号、住院号、病案号、标本类型、检验目的、留取时间,注明接收时司;初步判断所受标本是否符合申检要求。
1.2 分析中 检测前应严格核对患者姓名、检测项目、标本条码或标本联号与申请单是否一致。必须在2 h内检测完毕,并记下完成时间。每次开机应首先检测仪器,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先检测质控物浓度,保证在质控后才能进行标本的检测。定期检查试带质量,注意其有效期,保存时要防潮,使用前立先恢复至室温。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仪器及使用试带。
1.3 分析后 报告发出前要认真核对,分析相关检测项目之间的关系,必要时与临床联系。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误差。
1.4 注意事项 临床医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尿液一般检验各项目临床意义的基础上,将尿液标本留取的方法告诉患者,获取高质量、无人为干扰的尿液标本。通常,第一次晨尿是最有价值的能有效反映肾脏病理的标本,应及时送检。检验人员必须建立实验室规范统一的操作步骤,以尿液全面质量控制为前提,充分考虑影响每项检验结果的各项因素[2];从标本采集、转运、处理、检测直到报告结果等各个环节都予以严格的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1 尿液物理学检查 尿液物理学检查是尿常规检查的最基本内容,尿气味因尿液久置,可在细菌作用下产生氨臭,故确定尿臭味以新鲜尿及时检查为准。尿色检测常采用肉眼或仪器来判断,应统一检测仪器、化学试带或观察者判断标准。尿标本采集应采用无色、无化学物质的洁净容器,特别注意保鲜。尿透明度标本采集应用无色、洁净且无化学物质污染的容器,并及时检测。避免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或粪便、消毒剂等污染尿标本。尿酸碱度时尿久置,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尿pH增高;尿含葡萄糖,则细菌分解后,尿pH减低。试带法虽最常用但受检测灵敏度的限制;指示剂法受指示剂解离质点状态影响;pH计法受温度的影响。尿比重的准确性因不同测定方法而异。试带法只适宜用作过筛试验,不能作为评价肾功能变化的指标。尿比重测定值应增高0.005。比重计法可粗略估计肾稀释、浓缩功能,简便而标本量大,干扰因素多(如尿温度改变)[3]。尿比重测定虽受许多因素干扰,但仍有实用意义。要准确评价肾浓缩功能宜作尿渗透量测定。
2.2 尿液化学检查 尿干化学分析须使用新鲜尿液标本,样本存放时间不应该超过4 h;标本量应该在10 ml以上,标本无需离心,测定前应使其充分混合。各种防腐剂可能会影响干化学法的测定结果,因此不推荐使用防腐剂。干化学试验还容易受到各种尿液异常颜色的干扰,可影响目测结果分析;而尿液分析仪具有空白校正或异常颜色识别功能,可减低这些影响;某些极特殊异常尿液颜色仍然会保持这些影响,必要时应使用传统方法或参考方法进行确证试验。
收到标本后若不立即测定应放入4℃冰箱保存。测定时从冰箱中取出,使温度升至室温后按规定的容量复溶,轻轻混匀,使干粉完全溶解,但不能产生气泡,并放置室温30 min。然后用尿液化学分析试带在仪器上按照常规方法测定,按要求报告结果。为便于数据统计并进行比较,结果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或报表中给出的单位。认真填写回报表中各项内容,字迹须工整,不得遗漏,以免内容不完整无法进行分组统计。由于目前发放的质控物只适用于尿液干化学分析,若测定中有些项目不用试带分析,则不要将用其他方法测定的结果填写在回报表中。当评价结果返回实验室后,应仔细核对与参考值间的差异。差异较大时,应查找原因,及时纠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 王桂东.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541-4543.
[3] 于波.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