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华 高桂香 李英芹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从而导致局部坏死,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都很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1]。临床症状为突发性心前区剧烈疼痛,呈现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锁骨以及腹部。患者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搏细弱,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其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对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一般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男29例,年龄在41~83岁,平均年龄5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经治疗,60例患者中好转41例,17例治愈,2例死亡。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一般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行指导,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2.1 一般护理 在医生到来之前,护士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从而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准备好除颤仪、起搏器和气管插管等准备抢救工作。患者住院后,叮嘱患者在3~5 d内保持安静平卧,保证休息;为避免患者产生激动情绪,因此要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禁止吸烟。在发病1周内,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可以协助其在床上洗漱进食,患者可在床上进行大小便,避免由于用力排便而引起病情加重。在发病的2~3周患者可以在病房内缓慢行走,适度活动避免血栓的发生。住院第4周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进行户外活动。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因此导致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易使局部皮肤发生压疮,因此要每隔2~3 h协助患者翻身,注意适当的力度,避免由于用力过猛导致病情加重。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资料显示,紧张和焦虑情绪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的主要情绪障碍,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应激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2]。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高,导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从而使梗死面积扩大并诱发心律失常。要多与患者沟通,态度和蔼,语气柔和。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耐心给患者讲述病情的特点及突发情况等,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愉快和平静,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光线柔和,减少探视机会,为患者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疼痛护理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的第1周内宜流质饮食,在第2周则改为半流质,在第3周可食软食,第4周可恢复普通饮食。饮食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少量多餐。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意对患者血压的监测,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病突然,并且会有疼痛感,因此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等,避免因为疼痛剧烈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患者疼痛时可持续吸氧,必要时遵照医嘱给患者服用止痛药物。
通过对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进行总结可以看出,护士在护理期间要具有敏感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熟练掌握护理技巧。在患者入院后要做好宣教工作,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对于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重视急救的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
[1] 孙秀春,李玲.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吉林医学,2012,33(4).
[2] 汪秀芳,杨继辉,刑丽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健康教育护理体会.中外医疗,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