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2013-01-22 10:55李昌平中国乡建院院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养老

文 | 李昌平 中国乡建院院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

目前,某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在尝试将农村社区改造为城市式的小区和人工园林景观,但这种准城市化社区需要巨大的维护成本;农村是自治社会,它不具备维护准城市化社区所需的机构资源,不能按照城市人的逻辑想当然地规划建设农村。

按照城市建筑文化去建设乡村的做法,其实是对农村文化的一种破坏。我们期待的新农村建设不应是将城市照搬到农村,而是协助农民建设新农村,尽可能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农村进行适当的改造,并适应未来逆城市化的需要。

中国有10%的村庄最终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10%的村庄不在新农村建设之列;大约有60%的村庄要逐渐凋敝,其中70%左右的人口最终要进城,只有20%左右的人口会向30%的中心村集中。而那些30%的中心村才是我们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区别分析和规划,可以有效避免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极大浪费。

对中国来讲,我们不可能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只保留极低比例的农民,只能走小城镇(中心村镇)优先的发展道路。农村、农业文明本身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有价值的。大城市文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垃圾,能否持续尚不确定;但农村农业文明低消耗、无垃圾、可持续,即使城市出现了问题,我们还有农村作为退路。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一些城市居民会重返乡村生活,更多的人会把消费农业和农村文明作为一个选项,所以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考虑未来逆城市化的需求。因此,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除了弘扬农业和农村文明的传统,还要赋予农业和农村文明的现代性,赋予农村生态、环保、节能等时尚价值。这一点从中国的战略角度上看是非常重要的。

新型城镇化,应该三个方面考虑问题。首先,是要在基本权利方面给予农民平等国民待遇;其次,是实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不要再把所有好的学校、医院都建到省城、县城里去;第三,是一定要考虑和保障老百姓的平等发展权和受益分配权,让城镇化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和农民。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可以把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建设生态养老村作为破解这两大难题的突破口来推进。一方面,通过吸引城里人到农村养老,可以增加农村人的就业和收入,帮助他们离土不离乡就能实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农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建造生态养老村,不仅可以为城里人提供远比城市养老院更优质的养老环境和服务,它的养老成本也将更为低廉,从而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

全国所有城镇、乡村的未来城镇化,应该朝“三生共赢”方向发展。“三生共赢”指的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在其中的发展权衡,以及分享发展城镇之后真实收益分配权。城镇化应当是人民共享的城镇化,共同分享收益。

中国乡建院在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镇郝堂村开始了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的重建村社共同体的试验点。郝堂村的内置金融将农村社会组织了起来,让农村社会有了主体,有了主体的农民就可以组织起来应对各种事务,对接外来资源,解决内部事务。经过不到两年的建设,郝堂村的集体资产增加了两千多万元。在全国新农村建设普遍的农民“被上楼”的情况下,郝堂村新农村建设自主坚持适应逆城市化趋势建设新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郝堂村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农村农业服务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今天的郝堂村最大的变化是能够自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治理社区,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趋势,不是一个日益衰败的趋势。郝堂村没有了垃圾,实现了污水不出村,人口回流,山清水秀,养老敬老蔚然成风。“郝堂实验”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养老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养老生活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