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鹏屹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论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翻译
龙鹏屹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翻译被看作是人类交流的基本行为之一,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与语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作为社会的动力影响着人类生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据当前翻译现状,结合传统翻译学理论指导,对中国特色文化词语进行细致全面以及系统的研究,定义规范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内涵和范畴,并总结出针对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新翻译方式以及新的翻译策略,认为要强化对于文化传播理念及意识的关注、打破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壁垒、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实现与民族风俗结合。
特色;文化词语;中国;翻译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作为构筑语言大厦的词汇自然会受到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透过词汇可以窥见民族文化的状况。文化和语言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为文化传播的介质,通过文化能够了解到语言整个发展过程。我国和全球另外的民族从各个角度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同,造成了从文化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文化方面存在的不同一定能够从语言得到充分展示,词语为语言非常关键的构成环节,同样具备非常明显的文化烙印。文化词语为民族文化从语言词汇内的突出展示,其中涵盖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从文化沟通环节内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在文化词语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推动中西文化进行合理沟通。
1.中国文化特色词概念论述
当前对于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并没有一个具体且全面的理论定义,对于其范畴也没有相应的理论述评。因此,本论文首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进行了梳理,具体如下:
1982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重点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关系,这是我国较早的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论文[1]。
各个国家研究人员在此类词语方面的称呼存在一定差异,虽然从相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在称号方面同样存在一些不同,正像从前苏联,能够叫做:“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欧美研究人员将其叫做(社会和文化)的“关键词”;从我国,关键具备下述称谓,首先为文化词语,其次为国俗词语。不过对其内涵进行对比,能够了解到,存在非常明显的相同点,也就是清楚表明此类词语具备文化信息,为民族文化的突出展示。因此,也就是说,此类称呼,在基础层次而言表示的为相同的词语。想要进行系统分析,把全部词语总结成一个名称,也就是文化词语。
1995年黄金贵教授和常敬宇先生依次从《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和《汉语词汇与文化》内明确表明“文化词语”、“文化词汇”这一定义。黄金贵教授表示:“按照语言展示文化的不平衡性,当成所有词汇整合的词汇,能够进行细化:各个程度文化色彩的文化词语还有没有特定文化色彩的一般词汇。”常敬语先生表示:“文化词汇表示相应文化范畴的词汇,为民族文化非常明显的展示。”同时表明了文化词汇和另外普通词汇界定的突出性质[2]。苏宝荣在1996年明确指出:“部分词语往往从相应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出现的,仅仅具备文化意义,不具备语言意义。”作者表示,上述定义存在明显不同。黄金贵还有常敬语在文化词语范畴方面进行了延伸,由于绝大部分词语具备一定的文化色彩,均为民族文化的突出展示。此类细化将造成词汇分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笔者支持苏宝荣的说法,认为: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如:“华表”、“闰”。文化词语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时间性和地域性,因为所谓“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某一特定的民族为了一定的需要创制了某些词语。此外,文化词语还具有意义单一性:只具有文化意义,并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以此观照,文化词语规模往往非常低,由于绝大部分词汇不但具备普通意义,同时存在相应的文化意义[3]。黄金贵还有常敬宇先生在文化词汇内涵方面划分不清造成文化意义定义存在明显差异。
词汇能够从实践过程内得到展示,词语和语言文化及社会背景具备非常紧密的联系。借助这个联系,文化词语基本能够细化成下述关键类别,首先为生态学词汇,其中涵盖了动物、植物、风、山脉、平原、冰川等等。正像,“黄山”部分翻译者将其翻译为Yellow mountain ,不过这样翻译很容易给读者产生误导,认为山整体就是黄色的,造成误解。其次为和物质文化存在紧密联系的词汇,通常包括了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及通讯等等。正像hot dog(热狗),在刚刚传入中国之后往往联想到跑的非常热的狗,还有热气腾腾的红烧狗肉。还有“旗袍”,原来为旗人民族服饰,若仅仅根据字面进行翻译a fl ag’s long coat则非常的不恰当。再次为和社会文化及休闲存在紧密联系的词汇。正像太极、功夫、蹦极协会、人民大众、知识分子等。“知识分子”从英语之内主要表示大学教授、博士,从中文之内主要表示接受过教育的人。第四为组织、习俗、思想意识角度的词汇,正像“法轮功”组织、宣纸、国画等。最后为手势及习惯,包括了面部及身体动作不同角度的词汇。所有民族均具备个性鲜明的动作,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民族文化,拍手象征了诚挚的谢意,吐口水象征了表达祝福,点头象征了认可,摇头象征了反对,吻指尖象征了赞扬,上述种种均能够造成各个民族出现文化方面的误差。正像,表演者自己和观众同时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演者借此来对观众传达谢意,在英国人看来是表演者比较自大。
2.我国文化特色词语对外翻译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翻译明显突破了原来被当成语言符号的过渡,变作了文化转变的重要渠道,为不同文化彼此沟通交流的活动。翻译工具主要为了能够推动在思想文化层面开展沟通。但是翻译过程内非常明显的阻碍,并非不同语言中存在的差异,主要为不同文化彼此出现明显的差异。从控制翻译环节之内此类文化差异过程中,在文化专属词语进行控制为全部分析人员必须处理的难点。
人从一生下来就无时无刻不处在其所在文化的包围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不管交际者意识到与否,他/她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但实际上,不同语言之中的词汇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对外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类别:由于跨语言差异和跨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思维认知及行为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传播理念和意识欠缺而不自觉地造成的翻译问题[4]。
如经常在翻译中产生的语义空缺现象是指汉语的词语在英语里有对应词,但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汉英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同。以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例。春节从最初的祭神祭祖活动中慢慢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造成年俗活动形式越发多样,出现了很多传统民俗。此类传统民俗在中国人而言非常的认同,不过在这些民俗内绝大部分无法从英语中发现能够与其文化内涵彼此相符合的词汇,无法实现文化习俗“全真传真”。
1.强化对于文化传播理念及意识的关注
首先从加强文化传播理念和意识的高度关注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翻译。对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傅雷先生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先生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5]。从中可以看出,上述思想彼此影响、彼此推动、持续健全,即使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不过均明确规定译文能够清楚的展示原文的意思,最大限度维持先前的风格,尽可能的展示原作的风采。显而易见的,此为从所有翻译工作内一定要坚持的方针,假如没有坚持这一方针,则翻译产生的文章不具备应有的价值。无论为维吾尔族亦或为汉族均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从语言文字内得到了明显的展示,因此从翻译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的展示其文化内涵。想要清楚的展示原语言文化词定义,尤其为文化内涵,难度非常的高。由于译者通常按照自身情感开展控制,同时最大限度维持原意。因此,从翻译过程内在文化词进行调整作者表示要坚持的整体方针为清楚明确的展示作者原意,同时能够注意原词的框架[6]。
2.打破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壁垒
通过“阿弥陀佛”进行分析。英国汉学家霍克斯从古典名著《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内将“阿弥陀佛”转换成“God bless my soul”。此类“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主要想要保证读者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和原文读者能够体会到的相同感受“。英美人多信基督教,想要有效的降低阅读难度,霍克斯从翻译过程内对文化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非常关键的一点为译文抹煞,还有的颠覆了先前的文化特征,使词语根基不复存在,造成了英美地区认为中国同样信仰基督教。根本没有了解到在那个阶段中国不具备上帝这一定义[7]。阿弥陀佛”佛教表示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主要通过这句话来表现自身祈祷的希望。”通过这能够清楚的发现“阿弥陀佛”所处的环境还有实际的语境非常的相像。本文认为,能够依靠“God bless me”这个英语已经具备的表达,将“阿弥陀佛”转化为:“Buddha bless me”,这么一译,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真正实现语言还有文化信息的转变。另外,也能够依靠英文“thank god/heaven”将谢天谢地”译为“thank earth and heaven”,而不是“a million thanks”和“thank goodness,thank heaven”,仅仅保留了字面意思,但是在文化信息度方面非常低。A million thanks”仅仅包括了一些文化信息[8]。中华民族从出现之后即对天地非常的尊崇,明确指出“天”为至高的存在,将其叫做“天公”,表示“地”认同母亲那样能够为我们提供任何东西,将其叫做“地母”。只有译成“ Thank earth and heaven”方可科学合理的将中国人民对天地的尊崇展示的淋漓尽致。
3.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以适度的方式弥补文化空缺以及概念的缺位和错位,使之贴近受众的思维认知习惯。把具备非常明显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词汇清楚明确的展示难度非常的高[9]。规定按照各个翻译目标,各个读者群,在原文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确定恰当的翻译手段,不但可以有效的展示先前的语义信息,同时可以尽可能的维持民族色彩,尽可能维持对等。给翻译造成了非常明显的风险,同时给读者自身整体能力提出了苛刻的标准[10]。要求翻译界还有翻译理论界能够从民俗文化翻译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及研究,推动中国文化不断传承。
4.实现与民族风俗结合
中西从民族风俗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语言表达方面展示的非常明显。第一,英汉语言从展示民族特色方面出现了词汇匮乏情况:英语的castle,fi replace, mantelpiece等从汉语内无法发现与其保持一致的词汇;汉语之内“炕”、“秧歌”“粽子”展示中国特色的语言从英语内同样非常的匮乏;从社交角度而言,英美往往能够直呼其名,表现彼此的平等地位,但是中国从古至今存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想法;中国人通过“某老”来表现自己的尊重,但是英美非常抵触“老”这个词汇;和人打招呼,中国往往通过“吃饭了没有?”“你上哪去”等,但是英美人往往通过“It' s a lovely day , isn't it?”,因此无法将其翻译成“ Have you had your meal ? ”或“Where are you going? ”,不然英美将认为你给他们的自由造成破坏,在中国“你早”同样无法翻译成“You are early”,防止产生误解。中国人表示赞美的时候始终要进行论述,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同样要进行推辞,但是英美往往不会推辞,另外一些从中国人眼中的好客行为往往将遭到英美人的抵触。从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此类社会风俗存在的不同,防止导致误解。由于语言及文化彼此存在的不同,从翻译过程中应当和原文存在一定差异,从关注原文的过程中,要特别分析读者,推动读者可以认同。
语域主要表示语气因为具体场合出现差异不断细化的变体,为从相应的语言环境内采纳的,具备相应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语言一定要和环境相符合,此为非常重要的规律。正像,近年来产生的“傍大款”、“煲电话粥”和“捣糨糊”均包括在口语味非常明显的词汇范围之内,所以怎样进行翻译应当特别进行分析研究。假如只是翻译为“f i nd a very rich man” 、“ch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phone”和“muddle through one’s work”,即使拥有了先前的大致内涵,不过口语色彩无法得到展示。另外美国词汇中的“f i nd a sugar daddy”、“shoot the breeze on the phone或 do the marathon talk”和“give(或get) the runaround”基本上能够和“傍大款”、“煲电话粥”和“捣粗糊”保持一致。从具体翻译过程之内,应当非常重视语域角度出现的不足,不过应当避免因为语域而语域,仅仅关注先前的语言特色进行消减,因此英汉从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角度存在明显差异,所以等值成分同样遭到明显约束。
小结
将带有浓厚特征的文化词语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它要求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群,对原语译语进行多层面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准确地传递原词语的语义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特则色彩,达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对等。这是对翻译工作的极大挑战,也是对译者本身综合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希望译界和翻译理论界广大同仁在民俗文化翻译方面不断深入实践和探讨,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民族交流共同努力,做好这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1] 况新华,曾剑平.论文化取向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33-35.
[2] 曾剑平,钟达祥.论译作的可接受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8-19.
[3] 张治英,邓 颖.论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信息的传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25.
[4] 张宝钧.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异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2-15.
[5] 王菊泉.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18-22.
[6] 陈希洁.论翻译中的词意缺省现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5-87.
[7] 丰国欣.人文主义语言思想观照下的英语书面输出——兼论潘文国教授的语言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7):98-101.
[8] 杨元刚.英语习语的来源与文化内蕴[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35-38.
[9] 杨元刚,赵巧云.英汉色彩词联想对比的词汇学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6-48.
[10] 王瑞虹.论翻译中维汉熟语形象的灵活处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53-55.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Words
LONG Peng-yi
(Foreign Languages Faculty, Jishou University, Zhang Jiajie 427000, Hunan, China)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way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s. It is closely linked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cts as the social motivation to inf l uence human daily life and civilization. This essay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def i 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s of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Chinese cultural words, and develops new strateg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words.
feature; cultural words; China; translation
H313.9
A
1673-9272(2013)01-0108-04
2012-11-07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翻译”(编号:10C1114)。
龙鹏屹(1981-),男,苗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翻译。
[本文编校:杨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