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筱娟运用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13-01-22 00:57陶筱娟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肾病科杭州31000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痹证络脉石菖蒲

王 圳 陶筱娟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肾病科 杭州 310003

陶筱娟主任中医师,系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级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业医近40载,学验俱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治疗造诣颇深。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今将陶老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阐释病因病机 确立治疗大法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痹证的外在条件。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痹》进一步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由于禀赋或素体不健,营阴不足,卫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或因起居不慎,寒温不适,或因劳倦内伤,生活失调,腠理失密,卫外不固,则风、寒、湿、热诸邪由外乘虚而入络,可发为痹病。因此,根据“久痹多虚,久病入络“的理论,陶老师认为,邪气乘虚入络是痹病的发病特点,此即叶天士“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之谓也。其证有寒、热、虚、实四端,然总以腠理、筋膜、骨节之脉络中之血气或津液痹阻不通为共同病变特点。故以“通畅络脉”为总治则。正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痹》指出:“虽汗不解,贵乎宣通,惟通则留邪可拔耳。”

血瘀证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日:“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云:“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亦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风寒湿热之邪内犯人体均可造成气血经脉运行不畅而成瘀血,加之痹证日久,五脏气机紊乱,升降无序则气血逆乱,亦成瘀血。瘀血既是其病理过程中的产物,亦是主要的病理环节。汪明忠[1]在对痹证(RA)786例的分析中发现瘀血型258例,占32.8%。邓兆智等[2]调查82例RA患者,有瘀血症候者39例,占47.6%。吴启富等[3]研究表明,RA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均明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RA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陶老师总结多年风湿病理论研究与临证经验认为,RA起病隐匿,前驱症状多为周身不适、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纳寐欠佳、肢体麻木不仁、关节酸痛甚或低热。此即外邪留着营卫,络中血气阻遏之症象。成病之后,所见晨僵、关节肿痛、活动不利、皮下结节、甚则畸形、肌肉萎缩等症,总归因于络中气滞血瘀而气机不通,或络中血气不足兼有留瘀,络脉及组织失养所致。《金匮要略》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治疗痹证。陶老师确立养血通络、祛风除湿为治疗大法,再根据临床辨证,随症加减。

2 顾护脾胃 培土固本

《医学集成·用药如用兵》谓:“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盖行军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军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容易损伤脾胃之气。一则脾胃之气受伤,影响药物吸收及使用,无法达到治病驱邪的作用。再则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络中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行滞缓;若络中血虚,则络脉失养,失其正常功能以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瘀互结,血行不畅。同时脾主运化,脾虚体内之津液无法输布,易生湿化痰,致痰湿互结,使该病迁延难愈。因此,治疗用药务必注意顾护患者胃气以护正,补益而不碍邪。陶老师喜用理气和胃之陈皮、佛手,止酸和胃之海螵蛸、白芨。渗湿止泻之炒白术、炒扁豆,痞满者常加木香、枳壳,呃逆者可加旋覆花、砂仁等,即使无脾胃症状时也需加用,做到未病先防。

3 调畅情志 事半功倍

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陶老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高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不仅在躯体上忍受病痛的折磨,同时对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患者多有忧郁悲观、情绪低落等肝气郁结的表现。血随气行,肝气郁结可引起血瘀,导致病情加重。故治疗上一方面加用柴胡、枳壳、香附、石菖蒲等疏肝解郁、开窍药;另一方面需加强疾病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信心;加强医患之间的互动,平抚患者的情绪,减轻精神负担,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4 典型病例

单某,女性,69岁,2012年12月20日初诊。反复多关节疼痛6年,在外院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服药甲氨蝶呤、强的松,疗效欠佳。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初诊:查血沉 101 mm/h,CRP 38.5 mg/L,CCP 2 196.2 RU/mL,类风湿因子 905IU/mL,AKA(+),病来双手腕关节及右手中指关节肿胀压痛,坐下后不能站起,伴行走困难,见心烦、盗汗、口干、呃逆、纳寐欠安,舌暗红,苔黄,脉数。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型,治则滋阴泻火,养血通络,和胃。拟方:藤梨根30g,熟地、生地、黄芪各15g,黄柏、黄芩、黄连、当归、防风、防己各10g,石菖蒲、地龙、旋覆花(包)各15g,浙贝10g,白芨 5g。7剂,水煎服。西药同前。二诊(2012 年12月27日):诉心烦、盗汗、口干、呃逆缓解,夜寐好转,关节疼痛较前稍缓解,自觉病情缓解20%,舌红,苔薄黄,脉弦。拟方:藤梨根30g,熟地、黄芪、地龙各15g,当归、防风、防己、浙贝、秦艽各 10g,白芨 5g,石菖蒲、僵蚕、杜仲、桑枝各15g。14剂,水煎服。三诊(2013年1月10日):诉关节肿痛较前明显好转,可下蹲,行走较自如,自觉病情缓解80%。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拟方:藤梨根30g,黄芪、地龙各15g,当归、防风、浙贝各10g,石菖蒲、僵蚕、杜仲各15g,怀山药、忍冬藤、薏苡仁、鸡血藤各30g,威灵仙20g,柴胡6g。14剂,水煎服。此后,患者按时门诊复诊,中药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2013年3月14日复查血沉17mm/h,CRP 3mg/L,CCP 1 252.6RU/mL,类风湿因子45IU/mL。患者一直门诊随访,关节疼痛基本缓解,病情稳定。

按:本例患者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既有气阴亏损之象,又有火旺之证。根据“急则治其标”之旨,陶老师初诊予当归六黄汤加养血通络之藤梨根、当归、地龙以滋阴清热,防风、防己祛风除湿,使肌里膜外之湿热透表而解。然该病因肝肾不足以致络脉不通,气血受阻,终致关节肿痛;二诊时拟养血通络,祛风湿为主,辅以补肝肾强筋骨之品。故去苦寒之品,加僵蚕以助地龙搜骨剔风,增加防风、防己祛风之效,秦艽、杜仲、桑枝加强补肝肾通络之功。三诊见关节肿痛明显缓解,通则不痛,提示络脉通畅,然正气未复,故予忍冬藤、威灵仙、怀山药加强补肝肾祛风通络之功;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加鸡血藤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薏苡仁舒筋活络;少佐柴胡和解阴阳。

[1]汪明忠.类风湿性关节炎786例病因病机分析[J].新中医,1989,21(9):10-11.

[2]邓兆智,陈伟.类风湿性关节炎征候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3,8(6):14-16.

[3]吴启富,肖长虹,许文学,等.类风湿关节炎不同阶段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3,7(4):236-237.

猜你喜欢
痹证络脉石菖蒲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乌头对寒、热痹证大鼠痛觉敏感干预作用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
结肠络脉探析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