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 李建波
(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0)
“教体结合”背景下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①
李为 李建波
(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决走“教体结合”的道路;加强教练员管理与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训练、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战略。文章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不断推进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为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教体结合 羽毛球 后备人才
羽毛球项目在过去1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奥运会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大赛中,国家队更有囊括之势。尤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夺取全部五项冠军,巩固了我国在该项运动的霸主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国在羽毛球项目上对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中国羽毛球运动学校是我国羽毛球运动重要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现共有24家国家羽毛球学校(其中一级为16家,二级为8家),在国家“乒羽中心”注册的运动员超过1300人。在过去5年时间里,经过羽毛球学校培养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达上百人,为我国羽毛球运动的长盛不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羽校的发展状况代表着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现状,它的好坏决定着我国羽毛球竞技的未来。然而,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正确认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不足,根据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总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新时期下,使之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赋予羽毛球后备人才以新的活力。
(1)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荆州羽校、湖南益阳羽校、邵阳羽校、四川成都羽校的28名教练员及236名年龄在8~14岁之间的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100%。问卷具有较高的可行度,符合调查研究要求。
(2)通过对羽毛球界专家和教练员进行访谈,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3)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等一系列逻辑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
在被调查的羽毛球教练员28人中,中专学历2人,占7.1%;大专学历的17人,占60.7%;具有本科学历的5人,占17.9%;另外还有4名教练员仅有初、高中学历,占14.3%。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教练员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并初步掌握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某些不足,即有小部分教练员仅拥有初、高中学历,这与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必将影响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水平提高。
调查表明:接受过羽毛球专业岗位培训的教练员占总人数58.5%,其中,只进行2~3次羽毛球专业岗位培训的占比为46.2%,没有接受岗位培训的占41.5%,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各地方羽毛球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与其科学化训练手段分是不开的。在几代人的艰苦卓绝努力下,各羽毛球学校训练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道路。在调查中发现,教练员制定了详实而周密的训练计划,对不同的队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训练计划中还有详细的训练负荷变化趋势和要求等,表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但是也有极少数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负荷变化趋势和负荷要求上没有做出要求,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在现有各羽校教练中,有部分教练缺乏专项训练经历,但又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因此不能及时掌握羽毛球专项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从而很难实施科学化训练和指导。另外,科研的重要性普遍被教练员忽视。在调查中发现,仅有41.5%的教练员发表科研论文,还不到调查总数的50%。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没有求变的意识,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仅满足于传统的训练方式和手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谈何容易。
由于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国家级羽毛球学校,有些外地的运动员都是慕名而来。因此在运动员构成上除了当地的运动员外,还有来自外省、市地区的运动员,如北京、上海、佛山、武汉等地区的小运动员参加日常训练和比赛。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这些国家级羽毛球学校在生源方面的优势。
另外,在被调查的运动员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占被调查运动员的89.1%。独生子女多数缺乏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出现逃避训练等现象;加之我国在奥运战略指导下精英体育模式中竞技体育的成才率较低,在此阶段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棘手问题一直制约着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都不太支持子女参加业余羽毛球训练,这给基层训练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也给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
表1 羽毛球后备人才训练动机统计 n=236
根据调查结果(见表1),说明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是兴趣爱好和希望能够成为职业运动员,这三种动机分别占60.2%和47.2%;上大学和家长要求,分别占30.0%、12.4%。由于羽毛球项目在国际比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喜欢参与羽毛球运动,使得我国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其竞技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另外选择“上大学”的队员也不在少数,而做此类选择的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一方面说明现在运动员对知识的渴求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此现象也是竞技体育高淘汰率的必然选择,因为能够登上“金字塔塔尖”的运动员必然是少数。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24所羽毛球学校的1293名注册运动员中,仅有92名运动员输送到更高层次的运动队训练,从绝对数量来看还不到总数的1/10。余下的队员只能寻求其他出路。因此,“上大学”占有较高比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当前,羽校学生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成为专业队运动员;(2)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3)技术难以提高,分流到社会。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要分流到社会,因此,为了解决学生日后的生活就业问题,各羽校都在积极尝试各种办法以拓宽运动员的成才途径。虽然这些途径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也只能是过渡期的权宜之计。对运动员出路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教练员比较认可在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
“教体结合”是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有益尝试,目的在于改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使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建立起一套以教育系统为主,通过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利用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金牌至上”的思想慢慢淡化的今天将是大势所趋;在教育系统打造一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在普适教育基础上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教体结合”的真正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教育系统为主导,体育回归教育本原,结合体育系统的优势资源来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并通过这一培养机制的逐步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羽毛球项目作为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有必要也理应进行大胆尝试,拓宽羽毛球运动的生命力,以赋予羽毛球运动更多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羽毛球比赛规模不断扩大,由先前的30多所高校发展到现如今8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其中,而且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参与竞赛的运动员中,除了少数现役专业运动员外,更多的是先前有过羽毛球业余体校训练经历的运动员参与其中。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羽毛球方面的人才的不断加大,为羽毛球学校中无法升入一线的运动员提供了更好地去处。不仅能够满足这部分运动员训练打球的需要,也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拓宽了机会。各羽毛球学校在不同层面与高校进行有益的沟通交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合作,最终达到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这些都是“教体结合”在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成功的佐证。
为了实现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运动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今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必须牢固树立“大人才”的观念。既要考虑运动项目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在当前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走“教体结合”的道路,切实解决后备人才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吸引有才华、有潜力、有兴趣的运动员进入到培养系统中来,建立其“教体结合”的运行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学训矛盾。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因此要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羽毛球学校,许多羽毛球教练员还没有经过各级专业培训班,这对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保持我国羽毛球竞技水平的现有优势并争创新高,必须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同时也要保障教练员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解除教练员的后顾之忧,全心投入训练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羽毛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
羽毛球运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训练、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战略。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训练上能加快科学化训练进程,加强体育科研对运动训练的推动作用,增加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推进训练、竞赛、科研一体化进程。
[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3:83-179.
[2] 俞继英,宋全征,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J].体育科学,2004,24(1):1-5.
[3] 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2):9-14.
[4] 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11.
[5] 李晴慧.新时期中国体育管理社团化取向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6.
[6] 程勇民.“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J].体育学刊,2005(2):99-101.
[7] 唐吉平,唐辉,杨斌,等.湖南省羽毛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8] 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5).
G847
A
2095-2813(2013)09(b)-0089-02
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资助基金项目,编号:2011RW008。
李为(1980,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