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锋,孔 棣
鼻胆管引流在胆总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丁卫锋,孔 棣
目的:探讨鼻胆管代替T管胆总管探查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先期预置鼻胆管,择期行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及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鼻胆管代替T管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疗效,是胆总管结石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
内镜;鼻胆管引流;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最早用于临时解除胆道梗阻,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鼻胆管可替代T管在胆总管探查中的引流作用,并可行胆管一期缝合。2010年5月—2012年10月间,我院采用鼻胆管引流、择期开腹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的胆总管结石29例,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31~82岁,中位年龄51.8岁。未采取内镜下取石原因:急性胆管炎行ENBD缓解后,患者不愿再次内镜治疗者9例。胆总管多发或大结石,估计内镜取石困难者11例。因十二指肠乳头位于较大的憩室内或憩室旁,不能行EST,无法内镜取石者5例。其他原因内镜取石不成功者4例。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痛9例),发热23例(伴明显寒战11例),恶心16例,呕吐9例,皮肤巩膜黄染21例。23例呈急性发作,其余6例呈慢性起病。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22例,既往胆囊已切除发生胆总管结石7例。以急性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的23例。均首选腹部彩超检查,或进一步行CT或MRCP检查,均确诊胆管结石。影像检查测量胆总管直径为0.9~2.9 cm,平均1.57 cm。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3 cm,最小0.5 cm。25例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ALT(90.6±29.5)U/L、AST(75.5±18.6)U/L、T-BIL(124.7±56.3)μmol/L、D-BIL(89.7±47.8)μmol/L、γ-GT(403.8±109.4)U/L。
1.2 治疗方法 29例均进行积极有效的规范诊疗及术前准备,于入院后2~72 h内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治疗。进境后寻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选择性胆道插管及造影,明确十二指肠乳头和胆管解剖结构,确定胆管结石是否存在、结石大小、数量及位置,放置入合适类型的鼻胆管至结石上方。遇有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插管困难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或电针开窗再放置鼻胆管。术后继续对症治疗,鼻胆管引流,根据恢复情况择期行开腹手术治疗。有胆囊者予以切除,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使用纤维胆道镜仔细检查并取净结石,将鼻胆管留置胆总管内。使用无损伤缝线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经鼻胆管注入生理盐水,明确胆总管无渗漏。于小网膜孔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第4~6 d行经鼻胆管胆道造影检查,无异常则于次日拔除鼻胆管。
本组29例均顺利完成ERCP、ENBD,其中18例行EST。急性胆管炎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明显,3例出现轻度胰腺炎表现,经对症治疗恢复。全组在平均5.3 d后顺利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及留置鼻胆管一期缝合术。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腹腔引流管有少许胆汁样引流物,于术后3 d自行停止。术后7~9 d出院。术后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胆总管明显狭窄病例。住院时间10~19天,平均13 d。
自1908年Kehr首次报告以来,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已成为了经典的胆道手术方式,目前仍是临床上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胆道切开后留置T管,对预防胆管狭窄、引流胆汁进行胆道减压,防止术后早期因胆道炎症、乳头部痉挛水肿、胆道黏膜损伤出血和血凝块形成、胆道残石等影响胆道流畅而发生胆漏,以及通过T管窦道对术后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处理等方面,确有其肯定的作用。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人们也发现T管所带来的很多不良反应和后果,胆汁大量丢失导致体液、电解质及消化酶的丢失,T管周围漏、T管滑脱致胆汁性腹膜炎,T管作为异物刺激,引起胆管以及腹壁炎症改变。术后护理困难,并延长住院时间。基于规避上述情况发生及保持胆道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新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同道对胆总管一期缝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1]。
胆总管一期缝合实际上比放置T管方式出现要早,早在1889年,英国的Thorton和美国的Abee首次报道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当时采用的就是一期缝合胆总管的方法。目前认为,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具有避免了T管引流相关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等诸多优点,但并非所有胆总管切开取石病例均可行一期缝合术,需严格掌握一定适应证,才是安全可行的。目前被认可的适应证[2-3]:(1)胆道镜探查阴性或结石已取净无残石。(2)胆道下端通畅无狭窄,括约肌、乳头功能正常,无明显水肿。(3)无明显胆道炎症。(4)胆总管直径不小于l cm为佳。禁忌证[4]:(1)胆管多发结石不能取净或泥沙样结石。(2)胆总管下端不通畅或狭窄者。(3)化脓性胆管炎。(4)术中合并胆管壁损伤、十二指肠乳头炎症水肿或Oddi括约肌痉挛。(5)重度黄疸致肝脏功能损害。(6)全身情况差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7)合并胆源性胰腺炎。(8)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由此可见,适合于胆总管一期缝合的病例明显只占临床上的少数,这种情况无疑会很大程度地限制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应用,亦是使其一直不能作为规范而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因。
随着十二指肠镜下诊治技术的发展,由于其所具有的微创、安全和有效的特性,并符合外科损伤控制的基本原则,目前ENBD已成为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鼻胆管起解除梗阻、临时引流的作用,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也成为了胆总管结石适宜的治疗方式。当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成功或适宜取石,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特殊或不能长时间耐受而行ENBD,鼻胆管可作为过渡性的治疗措施。鼻胆管可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并降低黄疸、控制炎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可将急症胆道手术变成择期手术,从而提高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此外其还具有其他作用:(1)术前造影了解胆道情况,包括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和数量,利于术中取石。(2)可作为胆道探查时寻找胆总管的标志。(3)术中经鼻胆管注入生理盐水可确认胆总管缝合是否确切可靠。(4)术后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利于胆管切口的愈合。(5)术后可经鼻胆管进行胆道造影,观察胆道有无残余结石及胆管形态愈合状况[5]。
应用传统的胆总管探查取石放置T管引流的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2周行T管造影无异常可夹闭T管。一般情况下最少4周后才能拔管,个别特殊病情病人需带管更长的时间,从手术到痊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1个月以上。本组病例采用鼻胆管替代T管治疗胆总管结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免除了患者较长时间带T管引流之苦及并发症之痛,明显缩短了病程及住院时间。本组中包括23例以急性胆管炎为主要症状病例,通过先期预置鼻胆管引流,再择期行手术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治疗,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可见此方法可以有效扩展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用范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术前预先置入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即具有常规T管引流、有效防止术后胆漏发生的优点,又保留了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便捷、痛苦少、对患者生理机能干扰小的特点。
[1]苏茂生,周宁新.胆道外引流的历史及其在现代微创外科时代的变迁[J].肝胆外科杂志,2006,14(6):471-473.
[2]路祖科,林彬,许龙迪,等.胆总管探查不置T管引流一期缝合5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2):4173.
[3]李凯旋,廖永锋,吴绍全.选择性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38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80-681.
[4]夏峰,张立军,石军.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9):82-83
[5]Lee JM,Kang BM,Choi WB,et a1.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outine ENBD insertion after endoscopic CBD stone 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angitis:A prelimi⁃nary report[J].Gastrointest Endosc,2007,65(5):234-241.
(收稿:2013-02-06 修回:2013-03-18)
(责任编辑 秦鸣放)
R575.6+2
A
1007-6948(2013)05-0552-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3.05.021
天津市南开医院肿瘤外科(天津 3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