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家的文学图景
——解读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伦理内涵

2013-01-21 16:44:22顾晓辉
关键词:莫尔诗人诗歌

顾晓辉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道德家的文学图景
——解读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伦理内涵

顾晓辉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玛丽安娜·莫尔在创作中自始至终贯穿她的观察和道德立场。她秉承基督教的传统伦理观念,强调生存中的独立、勇气、坚毅和忍耐等品质。她同时将目光投向社会,反对和批判现代文明中的道德堕落、商业化与物质主义,谴责战争。她从自然中发现把握世界的方式,将动物作为人类的道德楷模,并贯彻文以载道的理念,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开创一种美国式的写作传统,表达生活与现实的真谛。

玛丽安娜·莫尔;道德品质;伦理;动物寓言,文以载道

玛丽安娜·莫尔(Marianne Moore,1887-1972)以其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和精湛丰富的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她也或许是有生之年得到公众认可最多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曾囊括美国诗坛的“三重金冠”: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国家图书奖(the National Book Award)和波林根奖(Bollingen prize)。她以独特的文风和诗学理念,及其与同时代的伟大诗人艾略特(Eliot)、庞德(Pound)、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威廉斯(W.C.Williams)等人进行的文学探讨,奠定了自己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地位。

莫尔玄妙而深奥的诗思,奇特而精准的意象,融合想象力和个性的观察,以及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创新与实验,赢得了持不同见解的同行的一致赞赏。在她的《诗歌选集》(Selected Poems)(1935)一书的序言中,艾略特写道:“我们这个时代拥有少量不朽的诗歌作品,……其独特的感受性、敏锐的认识和深刻的情感维持着英语语言的生命。而在最近十四年中,我深信莫尔小姐的诗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1]威廉姆斯也赞美她的诗是“真正的现代结晶,时代的纯美精华”[2]249。

莫尔的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她的观察和道德立场。与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不同的是,她着力表现的是“一种率真的情感”[3]63。她总是直截了当表达她的伦理观念。在《阅读玛丽安娜·莫尔》(A Marianne Moore Reader)一书中,她声称“道德家”(moralist)这一称呼很适合她[4]preface。美国诗人兰德尔·贾雷尔(Randall Jarrel)也评价说,“在她的诗中我们发现了机智、特殊、观察……莫尔小姐是极其看重道德的作家,她将很多道德品质综合起来”[5]134。

莫尔肯定的价值观是传统的,即,在生存的艰难中强调独立、勇气、坚毅和忍耐。她也欣赏谦虚、机敏(promptness)、纯洁(chastity)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重家庭、无私(unselfishness)以及“所有种族与个人的自由”。她的态度表明一种爱默生式的观点:个体的自律(self-discipline)是社会规范的基石[4]preface。她将目光投向社会与人生,并将自己的主体感受融入其中。但她对社会主题的把握,不是凭观念的启示,而是依赖自己的感悟和自觉,因而使得其作品内涵尤为含蓄深远,具有一种强烈的美感。

莫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柯克伍德城的一个爱尔兰裔家庭,从小随母亲住在身为长老会教派牧师的外公家。莫尔从小熟读圣经等宗教典籍,参加教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培养了带有深刻基督教印记的道德观念。她曾在采访中提及自己“纯正的凯尔特血统”和长老派教育背景的重要意义:她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对道德的深切关注,对书籍的热爱,对动物的兴趣都源自家庭影响[6]264。

莫尔的基督教立场是她作品内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个精神世界,她描写事物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表现某种伦理[7]184。在《沉默》(Silence)一诗中,她强调了对品行的看重:“我的父亲常说,/上等人从不做长久地拜访…要像猫那样独立——/带着它的猎物到隐蔽地……/它们有时享受孤独,/被那些令他们愉悦的语言/剥夺了自己的语言/最深的情感总是在沉默中呈现;/不是沉默,而是含蓄。”这是莫尔的信条。如同她所钦佩的诗人奥登(W.H.Auden)一样,她相信无论做人还是写作都应有一定的含蓄[8]215。

她的诗的确极富节制,总避免直接抒情,而以客观观察与描述来阐述自身的见解,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莫尔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她的诗中体现的是一种有关生存的最深奥秘,在平静中充满了张力,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在《鱼》(The Fish)一诗中,她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艰辛与愉悦。污泥、海水、贻贝构成一个污浊、残破的世界,鱼儿艰难地“跋涉”。大海无情地在峭壁上刻蚀出沟槽,但是在持久抗争中,峭壁终究战胜大海,尽管伤痕累累,饱经沧桑。诗中的大海隐喻着一切凶险和破坏力量,而峭壁则是生命的象征,蕴含着勇毅与恒久[3]65。生命充满容量,在面临各种危险与挑战时精神可以如峭壁般百折不挠。

莫尔很喜欢将基督教义中信徒的“使命”、“战斗”等概念用于诗歌中,表达一种为真理而战的勇气。在《然而》(Nevertheless)一诗中,她歌颂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诗中描写了樱桃的红色来源于一点稀薄的液体,这是一种奇迹般的结果:“弱者战胜了它的/威胁,强者战/胜了它自己。/那里存在的/是坚韧!汁液/流过纤细的脉络/使樱桃变红!”而在《何谓岁月》(What are Years)中,她运用了大量悖论式的表达,构成一个充满冲突和对立的体系,展示了人生中的各种状态和可能性,各种局限与未知。诗中前三句让人联想到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故事。人因为违抗上帝的意旨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生中充满了苦难、失败和死亡,如诗中所言:“一切皆是/赤裸,无物能够安全”。然而,在莫尔看来,人们应该有勇气接受这些痛苦,并找到“勇气/从何而来”。她赞美那些敢于对人生中“没有回答的问题”和疑问进行挑战的人。他们即使失败,也不会感到绝望和沮丧,并从中“激励/灵魂坚强起来”。然而,勇气并非意味着挑战社会规约和道德规范,而是遵从于这一切。只有遵守规范,接受人生和生活的种种局限,接受不幸和死亡,才能“看得深,心境愉快/在幽禁中,超脱于/自身之上”,从而“在其失败之中/找到继续奋斗的力量”。此处“幽禁”(imprisonment)意指社会法律、规则等带来的束缚,莫尔巧妙运用“峡谷中的海”(the sea in a chasm)意象进行比喻:只有当它“放弃对束缚的挣扎”,“才发现了自己的延续”。也就是说,人需要具备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听从自己内心美德的感召,才能“懂得如何采取行动”,才能感受世界,感受生活。死亡也因此变得并不可怕,因为拥有了“善”,死后便是永恒的生命。莫尔将鸟的比喻与死亡和永恒的悖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道德理想与信仰的寻求。

在《美德的丧失》(In Distrust of Merits)中她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人需要忍耐、超脱,“当一个人成了愤怒所追逐的猎物,/那是因为他被外在的事物所驱使;当/他守住阵地,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才是行动或/美”。同时,莫尔也一直强调“爱”在人生中的作用,并宣称爱是生活的最大希望:“爱是唯一的坚强堡垒/足以信赖。”(《纸鹦鹉螺》)(The Paper Nautilus)她总是“带着柔情凝视生活”[7]185。她的博爱、慈善心肠和乐观主义是美国式的,像惠特曼一样,她能够敞开胸怀拥抱全人类:“爱尔兰人说你的不幸也是他的/不幸,你的欢乐也是他的欢乐?我希望/我能够相信;/我不幸,我不满,我是爱尔兰人。”(《斯宾塞的爱尔兰》)(Spenser’s Ireland)她强烈反对民族歧视:“黑人并不野蛮,/犹太人并不贪婪,/东方人并不堕落,/德国人并不是坏蛋。”(《赫拉克勒斯的功绩》)(The Labors of Hercules)可以说,莫尔一直秉承内心的节操和美德,锲而不舍地追求至真和至善,虽然她不会清楚说明对善与恶、是与非的明确判断,但她在诗中含蓄而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基督教的伦理立场。这也正是她受到同时代作家和后来者尊崇的原因。

现代主义诗歌是描写都市的诗歌。但与庞德、艾略特等人描写自我同社会、文化以及自我本身的对立,人生的失落和虚无迥然不同,莫尔对公共问题的阐述看似以白描手法呈现出物象自身架筑的意义世界,但她实际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间接、隐晦的评价,在客观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性,如她自己所言,“在这些毫无意义的事物后面的确有一些重要的东西。”[9]189

莫尔一生见证了20世纪美国文化所经历的剧变,目睹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她充分意识到工业、科技和市场变革导致的现代化发展[6]279。与其他现代主义诗人一样,莫尔在作品中清醒认识到现代文明中伴随的道德堕落、各种陋习、商业化与物质主义,竭力在创作中进行反对和批判。她的好友、美国诗人H.D.曾评价说“她(莫尔)正在打一场反对肮脏的商业主义之仗,我们都从事于同一场战争。”[2]249莫尔自己在采访中也承认,新的世纪(20世纪)、新的人性和变革是无时无刻不盘踞在她心中的基本的题目。对此,她的态度是“让我们去工作,……处理我们所能掌握的情势”[10]22。在《纽约》(New York)一诗中她批评了纽约这个城市普遍的邪恶,将其比之为毛皮交易市场,“它不是那乖巧的气氛,/不是水獭、海狸、美洲狮皮/没有枪械与猎狗;/它不是掠夺物,/而是“可知的经验”。在《致一个蒸汽压路机》(To a Steam Roller)中,她嘲讽了现代化都市中人们丧失了自我和个性,成为面目平庸的芸芸众生的一员,“你没有一丁点幽默。你将所有的颗粒/压成整块,然后在上面走来走去。/闪闪发光的岩石碎片/被压成平滑的基石。/如果不是“审美中的/客观判断,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你/可能会获得很大成功。/对于蝴蝶而言,我很难看出/有人听从你的指挥,只会看到有人在质疑/和谐互补的徒劳无功,如果这种和谐互补存在的话。”蒸汽压路机的讽喻意义不言自明,它是对缺乏想象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武断偏执的思维方式的讽刺。

与此同时,莫尔生活在一个战争的世纪,她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战争的描写和批判。莫尔开始创作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国际性事件是她早期诗作的重要主题。她意识到一个人有责任了解和评论社会的灾难与动荡,这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可作为;没人能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痛苦可怕的世界中获得自由”。她曾写过一篇斯威夫特式的讽刺文章《战争常识》(Common Sense on The War),以“老鼠”(Rat)来作为人类的喻体:“老鼠们说击溃侵略者的唯一出路是杀死所有的母老鼠……但是这太可怕了,杀死任何一只老鼠都是可怕的,整个战争就是一场暴行。”二战期间,她在写每一首诗时都会联想到战争。在给哥哥的信中她引用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比山高的城》(Cities Higher Than Mountains)中的一句:“人类一直在与众神交战,现在丛林正被监狱替代。”[11]307写于这一时期的两部散文《像貘一样行走》(“We Will Walk Like the Tapir”)、《谁拯救了谁 》(“Who Has Rescued Whom”)都谴责了法西斯主义以及战争对自然和人类资源的破坏。她批评战争的非正义性,指出在战争中“人/对人是狼…我们吞食/我们自己”(《美德的丧失》)但她坚信善终将战胜恶:“美是持久的,/尘土是暂时的。”尽管法国战败,她宣称法国的文明和自由精神将继续存在(《光是发言》(Light Is Speech))。最后她写道:“战斗吧,直到我已在内心消除/引发战争的原因,但是我却不愿相信它。”(《美德的丧失》),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人们应制止战争的责任心[12]238。

诗人是时代的代言者。莫尔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现实和文明的思索和反叛,并试图找到一条出路。她不是从外部寻找意义或者价值,而是直接返归本然世界。“诗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与其呈现的形象统一于一体。自然本身就蕴含着自己的回答。诗人心中装着一个尽善尽美的乐园,在平静的写实中,生命投射出一种精神的光焰”[13]204。

莫尔擅长从自然界获取题材,她对自然的解读方式是基督徒在其中发现道德寓言和把握世界的方式[14]17。她笔下的动植物依照本真的样子生活,每一个生命现象都向人们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意义和真理。她尤其善于描写动物。它们犹如去掉自负特点的人,诗人赞美它们谨慎、勇敢和“应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本领”[15]108,“知道他要去哪儿,他必须去哪儿”(《鸽子》)(Pigeons)。她真诚希望人类拥有动物的这些美德,借此探求自由的、未被束缚的人类品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12]237。

在《穿山甲》(The Pangolin)中,她表明,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须反应敏捷、遵纪守法并小心谨慎。穿山甲这个“一丝不苟的四条腿模范”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具攻击性,但全身布满盔甲,遇到危险时将自己滚成一个球悄无声息地迅速逃走;在捕食蚂蚁时,它的眼、耳、鼻可以完全关闭,保护自己不受蚂蚁的攻击。这种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能力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权的“夜行的微型艺术工程师”。它还可以不辞辛苦地单独长途跋涉和劳作,“忍受着/疲惫不堪的孤独,夜晚,在月光下,/尤其要借助于月光,穿行于陌生之地,/日出前才回来,……/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前进的能力,……”诗中描绘了自然与艺术、动物与人类、不可避免性与主观意图之间的各种关系[6]282。

生存的价值在于履行一种潜藏的原则,蜗牛正因自身特点具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识原则:“如果浓缩是最美的形式,/你具备了。有收缩力是一种美德/正如谦虚一样。…在无脚的状况下”,“一个总结的方法”;/“一种对原理的认知,”/如你后角上的奇妙现象。”(《蜗牛》)(The Snail)同样,被她比作“寒冷冰原上的苦行者”的驯鹿也具有这些特质,“它们能适应/草原的/艰苦,50分钟内/能奔跑11英里;足蹄,在柔软的雪地上,/可以扩张,/其作用如雪鞋一样。它们是苦行者”。(《苦行者》)(Rigorists)动物被她当做人的道德楷模,赞美了它们令人羡慕的自然本性,以此来反衬和对比人类世界,唤醒人类重新考虑与质疑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思考人本身生存的方式与意义。

莫尔的作品承载着“文以载道”的文学伦理观念,认为诗的作用是为伟大心灵提供充分的施展机会[7]182。她非常赞同约翰·齐佛尔(John Cheever)的话:“文学提供的不应是缩减之感,而是尽量施与,它应坚定我们的感觉,认为生活是一种创造性过程……我们有能力给世上发生的事一种意义。”[10]21她对于写作的目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纸鹦鹉螺》(The Paper Nautilus)中,她自喻为这一小小生物,并宣称:“为了唯利是图的/权威人士?/为了沉迷于/茶会上的声誉与往返之舒适的/作家?并不是为这些人/纸鹦鹉螺/建造了脆弱的玻璃壳。/作为她易朽的/希望之纪念品……创造者/日日夜夜守卫着它;她几乎/不吃,直到蛋孵化出来。”

然而,莫尔虽然秉承了清教徒的道德观念,但她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成就美学思想:道德增加愉悦,而非控制它。在她看来,诗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蕴涵着生活与现实的真谛。在《诗》(Poetry)一诗中,莫尔将诗歌定义为“想象花园中有着真实的蟾蜍”,称“我,也,不喜欢它。/可是,读诗时,带着对它的全然蔑视,你会发现,/诗中,毕竟,有一片真实的净土。”《诗》是她的诗论形象而具体的阐释。她认为诗人的职责是要做完全忠于想象、通过灵感把最难表现与最微不足道的事物升华到“想象的现实高度的人”,创作是一个不断发现“真正的”或“有用的”诗歌原材料的过程[16]194。诗人要想写出好诗,就必须了解生活的一切现象,不可蔑视任何可能被认为缺乏诗意的事物。

谈到诗人的职责,莫尔承继了自爱默生-梭罗以来一脉相承的美国本土化创作思想,力求开掘一种美国式的传统。莫尔的《学生》(The Student)一诗中的学生就是爱默生式的“学者”,我们可以从诗中的注释和引文中看出这一点:“任何学者都不能没有英雄的头脑”、“让他自己把握”、“疏忽之病人,指责之病人”均出自爱默生的《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一文[6]27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回忆道:“……她就像一根椽木,支撑着我们这栋尚未竣工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这尊女神柱,无疑是新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之一……玛丽安是我们的圣人——由于她,大家都本能地感到各自的决心都聚拢到一块儿,汇成了一股溪流。人人都爱她。”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富有诗意的诗行以及让它脱去俗套恢复本来面目的愿望……使诗更接近于人生的经历而不是阅读的经验——使人看到一种完整的、贴近现实的‘材料’——能从敏感者身上找到某种共鸣”[8]193。

在1936年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莫尔曾精辟总结道:“诗歌……是一种贪婪的沉思。”在另一篇散文《独特个性与技艺》(“Idiosyncrasy and Tecnique”)中,她又写道:“一个人写作时因为他心里燃烧着欲望,那是将与表达的快乐密不可分的东西具体化的欲望。”[6]279的确,莫尔以一个寓言家的身份,通过极具实验性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传统价值观念,她用心写出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去重新观察与认识熟悉的现实场景,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她的诗向我们展示了诗歌真理的概念,即通过诗歌人可以实现生命中价值的回归。

结语

斯坦利·库尼茨曾指出:“莫尔小姐的伟大成功在于她能够通过对小小的、真正的美德的终身信仰建造一种艺术”[7]184。莫尔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并认为它们具有征服一切的力量。她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说的话也是她创作的标尺:“敏锐的才气需要严谨、瞬息的满足感和对真理的支持”[6]264。她把写诗看作是行医,把她全部的诗歌生涯“看作一场同危害人类的疾病的斗争。这些疾病是:物质主义、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矫揉造作、胆小怯懦和各种道德上的堕落。她的伦理观念是传统的,她治疗这些疾病的药方也是传统的:独立、勇气、忍耐、克制、希望和爱”[7]184。正如她在《贪婪和真理有时相互作用》(Voracities and Verities Sometimes are Interacting)中宣称的:“诗人们,不要大惊小怪;/大象“弯曲的小号”“的确书写”;/我正在读一本老虎之书——/我认为你知道这一点——/我承担着义务。/一个可能被赦免,是的,我知道/一个可能为爱而永恒。”

伊丽莎白·毕晓普曾在《献给可敬的莫尔小姐》(To the Admirable Miss Moore)一诗中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确信/在最漫长的夜晚/她的诗行最适于阅读/ 她的比喻带来光明 / 我们如何回报,带着敬意/ 来表达我们的感激?”莫尔以其渊博的学识、明察秋毫的敏锐和对真与善不懈的追求成为同时代以及下一代诗人最钦佩、最敬重和最喜爱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之一。

注释:

本文中除标注外,所有诗歌译文均为倪志娟所译。

[1] Marianne Moore.SelectedPoems[M].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35.

[2] Jay Parini amp; Brett C. Millier.TheColumbiaHistoryofAmericanPoetr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杨金才. 玛丽安娜·莫尔创作意蕴谈[J]. 外国文学研究,1995(2):62-65.

[4] Bernard Engel.MarianneMoore[M].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64.

[5] Randall Jarrel.The Humble Animal: Review ofWhatAreYears[M]//. Elizabeth Gregory ed.TheCriticalResponsetoMarianneMoore.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3:133-136.

[6] 爱莲娜·拉马洛·桑托斯.机器时代的诗歌[M]// 萨克文·伯科维奇.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五卷.马睿,陈贻彦,刘莉,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 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荒原[M]//.郭洋生,颜志强,译.潞潞.命运与岁月:外国著名诗人传记、回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9] 皮特·琼斯. 美国诗人50家[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10] 霍华德·奈莫洛夫.二十世纪中期美国诗论 [M]. 陈祖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1] 瑞切尔·科恩.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M]. 高伟,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12] 张子清.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3]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4]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 Pamela White Hadas.MarianneMoore:PoetofAffection[M].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77.

[16] 常耀信. 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AMoralist'sLiteraryVision:MarianneMoore'sEthicalPoetics

GU Xiao-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s one of the representives of American modernist poets, Marianne Moore always put her observation and moral views into her writing. She followed the Christian ethics, emphasizing independence, courage, fortitude and patience in human existence. Meanwhile, she also concerned herself with the society, criticising the moral degeneration, commercialism and materialism and denouncing wars. She found the way of living from nature and took animals as the moral models for human beings. Her writing inculcates truth and paves a way for American literary tradition.

Marianne Moore; Morality; Ethics; Animal fables; Writing inculcating truth

I106.2

A

1009-105X(2013)04-0113-05

2013-1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YJC7520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SJB750022)。

顾晓辉,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莫尔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莫尔的成全
童话世界(2019年28期)2019-11-23 08:44:58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基于莫尔效应的印刷图像防伪技术
出版与印刷(2014年3期)2014-12-19 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