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托起全民“中国梦”——从“两会”热点看中国经济发展风向标

2013-01-19 06:35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城镇化政府

●本刊编辑部

今年“两会”于3月17日闭幕,而人们对 “两会”的热度仍然丝毫不减。国家领导人换届、清新朴实的会风、“大部制”改革、“中国梦”……这些彰显特色的关键词,为2013年“两会”赋予了更多特殊的意义。由此,也拉开了我国经济转型之路的大闸门。透视“两会”热点,无论是经济、民生、改革,还是政府自身建设,都已经显现出很多“新动作”。

经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自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速度确定为7.5%以来,我国政府连续两年有意将经济增长速度调低,其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在于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重在调整结构。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导,强调发展的协调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其预期目标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态势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一方面,从横向的国际形势来看,7.5%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一个低数字,也不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数字。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萧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7.5%,可以说是一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选择。

另一方面,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比过去三十多年来平均每年以9.9%的速度增长,7.5%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高。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令世界震惊。今年“两会”上有专家预言: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有潜力维持20年年均8%左右的增长。这样看来,确定7.5%的经济增长速度,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意义是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中国经济转型,引导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要想实现这一长远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关键词】结构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仍然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课题。

其实,无论是从我国未来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生态环境建设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能过剩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带动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多次出现雾霾天气,更是为经济转型敲响了警钟。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突出矛盾,吴邦国在会上指出,“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必须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代表呼吁:“美丽中国”重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阐述新政府要务时指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今年“两会”新出现的一大热门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五年来,我国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

然而,由大批农民工进城、大量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也无法忽视:城市污染,农民工住房、社保及子女教育问题,农村“圈地潮”,粮食安全问题等。为此,不少专家呼吁: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城镇化不能以拉动消费作为出发点,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并要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李克强总理在近期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必须保护农民利益。”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等同于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其目标是让各类人群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两会”上,部分委员代表就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有代表提醒,城镇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会失去土地,农民的权益必须得到充分保障。以城化乡,不要演变成为“以城吃乡”;统筹城乡,不要发展成为“与民争利”。还有代表指出,新一轮城镇化要改变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被城镇化”的问题,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更多发挥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保障他们的财产权益。城镇化的目的,一定要让农民成为有岗位、有资产、有社保的城市新市民。此外,也有委员担心由于城镇建设占用过多土地,使农用地不断被占用,势必会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这是关系到农业生产以及城镇化本身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

综合来看,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不能继续以“造城”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应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三是要将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路线。

【关键词】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词汇。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与理念。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忽视,并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沉重代价。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赖以生存的底线,正在直接遭受威胁。

“两会”上,由PM2.5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的议案和提案被提交。有委员指出:“土地一旦被工业废水废气污染和毒化,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原初状态或转作他用。之前被计入GDP数字的土地收入和企业产值,相当部分并不构成真实财富,反而是社会财富的毁灭。”从追求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转向关注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体现了群众切盼从“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走向“绿水青山”的环境治理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是一个无法回避且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不仅仅是“两会”期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环保问题都将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必须为“美丽中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

民生:可以实现的“中国梦”

民生问题一直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李时代的“中国梦”,将改善民生与中国未来发展密切相连。

有人说:“我想这个梦是可以实现的,它等同于美国当年的‘福特美’,人人开得起汽车,人人有房住,政府不再参与商业活动,人人养老失业有保障。”这种呼声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中国梦”落实到一般群众身上,它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它意味着物价稳定、全民享有社保、有安定的住房、良好的就业与教育机会等等。

【关键词】稳定物价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物价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去年4%的预期目标和2.6%的实际数据基础上,考虑到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政府将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为3.5%左右。

在 “两会”前的热点关注调查中,“稳定物价”再次成为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且关注度逐年提升。有政协委员建言:“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国家稳。”一句话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物价高低与人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由于输入性通胀、劳动力刚性需求、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物价上涨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保障重要商品供给,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从政府对物价调控的决心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来看,政府在稳定物价态度上不含糊,有信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关键词】社会保障

在人民网开展的对“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连续四年蝉联榜首。社保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被认为是社会的 “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发展的“减震器”。政府对医改、养老、退休金等政策的调整,哪怕一丝的变动都牵着民心。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今年中央预算医疗卫生支出2602.53亿元,增长2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0.81亿元,增长13.9%。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并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同时,按照10%左右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3年,我国首次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列入预算报告,接受最高权力机关监督。

据统计,今年“两会”提交的涉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提案有673件。在关于社保、医改的提案中,对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尤为高,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另外,对于是否应该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农村与城市社保并轨,这些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在医疗改革方面有所破冰,“两会”上关于制定《卫生法》的呼声再次响起,启动《卫生法》立法成为形势所需、民心所向。

从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而且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实质性提高。只有当广大老百姓对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放下心大胆消费,助推中国经济腾飞。

【关键词】房价合理

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颁布出台了“新国五条”,彰显了政府坚持调控房价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态度,新政为2013年楼市定调,也为下一届政府调控房价提供了延续性。

新政细则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五项内容。其中,针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引来了不少人士的质疑,有专家指出“新国五条”可能会重复过去老路,甚至有可能刺激房价再次上升。

过去十年来,政府针对房价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先后颁布了 “18号文”、 “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国十条”、“新国八条”,以及最新出炉的“国五条”及其细则……有效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两会”上,围绕房产调控这一热门话题,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有代表建议国家应建立阶梯式的供房制度,向每户城镇居民提供一套经济适用房;还有代表和委员提议为进城农民提供住房贷款,将教师周转房纳入社会保障房;一些政协委员提出,房产税改革应坚持首套房不征收;还有委员直言:调房价先调控政府……

倾听多方声音,综合各种言论,其共同目标只有一个:促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实现人人有房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住房矛盾会更加激烈,房价调控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新一届政府对房价调控的效果能否真正“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值得期待。

【关键词】教育与就业

今年“两会”上,有两项数字吸引人眼球: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对于百姓期待已久的教育、就业公平问题,也是政协委员特别关注的方面。今年“两会”收到政协委员提案共5571件,其中涉及教育与就业方面的提案最多,分别为657件和632件。

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经费,如何用好这些钱,将教育经费花在刀刃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有委员提出,应通过审计公开教育经费去向,看看占GDP4%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是否真正落实在教育上。搜集“两会”代表委员关于教育方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职业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义务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教育经费支出使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相应回答,分别对学前教育、农村中小学办学、现代职业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继续推进教育公平等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积极推进,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人数将达到2500万的高位,高校毕业生创新高达699万,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专业不对口、就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为此,有代表呼吁,要完善创业环境,支持大学生创业;也有代表倡导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利用该资金为学生就业提供培训、职业指导;还有部分代表提议,将就业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议国家对更高质量就业进行量化,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使政府真正把高质量就业重视起来;更有不少委员代表指出,大学生应放低姿态,转变理念,可以从基层做起。

教育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教育与就业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国家在加大教育与就业投入的同时,应当重点在提升教育、就业的公平和质量上下工夫。

改革:力争将红利惠及全民

在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之际,新一届政府对待改革态度坚定而明确:再深的水也得趟。国家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指出:“我想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使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从机构改革到收入分配改革、财税改革,各个领域都在深化改革,以改革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今年“两会”上的一些新举措与提法也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对待改革的坚定态度: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关键词】机构改革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启动。此次机构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分别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将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相较于此前几次机构改革,此次“大部制”改革重在转变政府职能。

在本次机构改革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铁道部改革。对于外界传闻的这块唯一“难啃的骨头”,改革后的铁道部将实现政企分开,分别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消息一公布引发了社会不小的震动。作为最后一个政企分开的行业,铁道部改革迈出了机构改革的关键一步。不少代表指出,“大部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将有利于铁路更好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不断优化职能配置,先后七次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总数由100个减少到现在的25个。在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制”改革重在理顺政府关系,梳理部门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从长远来看,机构改革还远未到终点,未来将会有更长的时间来全面、持续推进“大部制”改革。对于未来机构改革方向,也基本达成共识:向市场和社会放权,促进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明确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定位:“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是近年来最富有争议性的一项话题。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已连续十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且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加大趋势。由收入不公、贫富悬殊所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不少群众热切期盼“两会”能加大分配改革的实施力度,使人民能真正享受改革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随后,在“两会”召开前一个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历时9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终于出台,迈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意见》从完善初次分配、健全再分配等方面,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30条指导意见。目前,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细则正在制定中。

收入分配改革关键在公平,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控高”应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重点调节部分垄断行业企业、部分高管、某些社会群体的偏高收入,同时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范灰色收入和打击非法收入。在“控高”的同时,也有代表提出要“扶低”,建议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持续增收能力。此外,针对《意见》的落实问题,也有代表委员呼吁,收入分配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用了9年时间,细化措施不能再用9年。

收入分配关乎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重点关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主要是维护公平的竞争规则和环境,打破权力垄断和行业差距,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再分配领域,应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主要目标,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实现扶弱济困,缩小贫富差距。

【关键词】财税改革

“两会”前夕,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规定二手房交易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房产税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财税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具体方向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高举结构性减税大旗,在为企业减税、为人民减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一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税改牵动民生,关系社会稳定。今年“两会”上,关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营改增、房产税改革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代表提出,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来推动企业减排,并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差别化的电价水价;也有学者强烈呼吁:“房产税改革,中央应该强制推行,必须触动既得利益。”还有代表建议,减免工薪阶层、中产阶级、职工持股分红等多项个人所得税。在探讨税收内容改革的同时,也有代表对税收法定程序给予了高度关注。针对我国目前18种税收仅有3种经过立法,今年“两会”上有32位人大代表提议将征税权收归全国人大。

此外,关于预算制度改革的呼声也由来已久。建立“全口径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监督,建立预算绩效监督体系等建议,进一步表明百姓不仅关心政府将“钱花在哪里”,更加关注“钱花得值不值”。

政府:建设人民信赖的政府

没有鲜花地毯,吃住简单,集体坐车不占车道……今年“两会”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莫过于清新朴实的会风。由十八大掀起的务实会风体现了政府高效、节俭、务实的新作风,也正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廉洁高效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待反腐态度明确,“两会”上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限制政府开销、建设法治政府等言论,让人民对打造新型政府充满期待。

【关键词】高效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开短会,说短话;改文风,转会风”为理念,全国掀起了一股务实高效的作风转变潮。今年“两会”,从中央到地方会议风格焕然一新,高效政府形象跃然纸上。如:山东省政府报告1.4万字,十年来最短,会议简报语言精练,简报数量比去年减少50%;安徽合肥会场简朴低调,但是强调会议质量与成效不能从简;福建厦门要求市长、市人大委员会主任报告在一小时左右完成;贵州省“两会”会议文件简要成为一大亮点。

精兵简政是建设高效政府的又一体现。“大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部门进行合并,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削减4个,组成部门减少2个,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机构改革将此前彼此独立的部门,从根本上整合成具有一体性的单一机构,逐步改变人浮于事的冗员局面,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

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建立起高效政府,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指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只有政府效率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

【关键词】廉洁政府

廉政建设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任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讲话中都多次强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也成为“两会”上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位居“两会”热点调查前三名。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先后有多名贪官密集落马,中央大力反腐的决心提振了百姓对建设廉洁政府的信心。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起了拒绝 “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开展全民“光盘行动”等活动,掀起一股强劲的廉政风。

今年“两会”舆论高度赞扬了会场“新风”,如“两会”驻地餐厅里好多光盘族”、“警车不开道、迎接没横幅、会场没鲜花”等。地方“两会”也掀起“瘦身”潮:江苏南京鼓励代表委员乘坐公共交通参会;江苏无锡主席台上没有摆设鲜花和水果,外围也不在摆放气球;湖北武汉今年 “两会”经费开支比去年压缩30%以上……

建设廉洁政府,首先应从建设节俭型政府开始。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他表示,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相较于严厉的反腐重拳,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力行似乎更具有说服力和带动性。

【关键词】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是我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成为民众所望。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不约而同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他们的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将影响和推进我国施政方针和法治进程。

从今年“两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法治理念的推崇,可以预期未来我国法治建设将取得新进展。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多次提到法治,他提出,“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也强调:“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政府的权力不是无限的,从“无限权力”到“有限政府”,这其中需要利用法律这根“红线”来约束与制衡。2013年“两会”期间“法治中国”在网络上再次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建设法治政府,既是民生所盼,也是现实所需。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猜你喜欢
中国梦城镇化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家乡的城镇化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