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30117)

2013-01-17 12:02
南方周末 2013-01-17
关键词:套话官话邮政

推荐人:朱浩

N0.1

谁在享受邮政普遍服务?

◤《东方早报》◤2013年1月11日◤傅蔚冈

(原文摘编)最近,邮政普遍服务基金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耗时近三年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起草完毕,将对快递公司收“份子钱”。预计2013年可征收10亿元左右,2015年20亿元左右。

根据起草说明上的说法,享受邮政普遍服务的人主要是来自“广大农村、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问题是,目前享受邮政普遍服务的人都是穷人吗?

在现代社会,电话、手机、E-mail等渐成为主要联系方式,普通信函退居其后。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每月会收到3-5封信件,这些信件大都来自公用事业单位和商业公司,内容是水、电、煤费用单据和各种账单。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普遍服务实际上是这些垄断性公司使用的,毫无疑问补贴错了对象。

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是城市里的情况,那些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居民确实需要邮政普遍服务。但经济活动越活跃的地方,联系更为密切,越需要各种信函;反之,经济不活跃地区,联系就弱,对邮政普遍服务的需求就更少,在那些地区按照《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建立各种设施,其使用效率会低很多。

而且,既然是普遍服务,那么就不应该由其他私人主体进行补贴,这笔钱由公共财政承担更为合适。

同时,向谁补贴也值得商榷。现在邮政普遍服务是补贴给中国邮政,供给方为获得更多补贴,往往会夸大成本和支出。更为有效率的补贴方式是补贴需求方,即邮政企业完全可以按照市场价来,然后穷人可以凭收据报销。

邮政法规定邮政普遍服务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其受益者是谁?甚至可进一步追问:在通讯方式如此方便的今天,有没有必要设立邮政普遍服务?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发现和分析了一个真问题。这个“邮政普遍服务基金”资金来源是,拟对民营快递公司的同城、异地快递分别强制收取0.1元/件和0.2元/件的“份子钱”。名为“基金”,实为税。税这么严肃的事情,行政部门一个“管理暂行办法”就能收取,就能确定向谁收、收多少,与税收法定的大原则似有出入。现在都说要降低企业负担,但打着“劫富济贫”旗号的此类行为,分明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未必真能济贫,但济了权力垄断企业倒是真的。幸好这只是“征求意见稿”。

N0.2

利用媒体平台与公众良性互动

◤《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0日◤包丽敏

(原文摘编)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点,于2013年1月8日致电民政部,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

在公众等待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

当下,媒介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善待媒体,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

【推荐理由】2012年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内容是雾霾天气、电影《泰囧》和问题鱼翅等。《人民日报》开了评论专版,直面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这些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传达真实信息和表达有效观点的举措,赢得了观众与读者的好评。这表明,央视和《人民日报》对十八大以来的习李新政新气象做出了积极回应,在“做党和人民清醒的耳目喉舌”的道路上,双双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N0.3

说“人话”,要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

◤《新京报》◤2013年1月11日◤社论

(原文摘编)《人民日报》日前公开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网友纷纷吐槽出官场上习见的空话、套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官员是口不由己,张口官话套话,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话语体系有关。这样的说法有一些道理,不过,依然很难解释类似话语超强的传染力。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作风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敷衍上级,搪塞民众;一方面也与权力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

兰考火灾7名儿童死亡,当地官员一再强调领导对“抢险救火”的“高度重视”。山西苯胺污染迟报,明明已严重妨碍了民众的生活,可长治市媒体却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畸形思维,正是一些官员惟上心态的反映。

言为心声,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就对应着什么样的行状。而若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一是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再就是必须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监督的权利。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网民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是促进政府提高效率、官员转变工作作风的契机。

【推荐理由】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官话套话正是反映了某种高昂的交易费用的存在。一些官话套话不包含和传达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是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纸张;另一些官话套话则是为了掩盖真实信息,是有意识地进行媒体公关,但不说真话,加大了官民之间的沟通成本。为此,许多人进化出了眼睛迅速跳过无效信息、大脑对某些信息进行反向解读的能力,但聪明用在这样的地方真是太浪费了!

N0.4

谁在为高等教育埋单?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月11日◤陈承、李芃

(原文摘编)2012年的倒数第二天,上海公布了与上海市人才居住证挂钩的异地高考方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荣日认为,异地高考成热门话题背后,实则是“央地共建”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持续发酵。

1999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高校分为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经费由地方财政覆盖,教育部和其他中央部委直属管理的高校所需经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担,即“央地共建”。

在上述改革初问世的1999年和2000年,上海市政府用于8所“共建高校”的财政拨款共达30亿元,占当时上海普通高校财政拨款的三分之一。随之而来的,则是直属高校在上海招生数量持续近十年的增加。

1999年,驻地在上海的8所部属高校在上海地区招生占总招生指标的比例不足20%。此后三年,这个比例蹿升至56.99%。

比如,在全国最知名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直至“30%红线”前,两校在当年招收的上海生源比例,也均超过了40%。

“30%红线”出于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通知。此后上海8所部属院校的上海生源招收比例,均迅速回落至30%的水平。2012年上海交大本地招生占总数28.57%,复旦大学该比例为28.32%。

与此相对应,地方财政对部属高校的财政拨款也回落。这一趋势在上海亦不例外。1999年,上海市政府拨给8所共建高校的经费达15亿元,上海市2010年及2011年用于落实“985工程”、“211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分别为10亿和16.3亿元。

根据林荣日的统计,目前在上海,初中阶段外地生源比例已经接近40%。决策者会因此考量:全部放开异地高考,对户籍居民的冲击太大。刚出台的上海方案,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拥有A类人才居住证的子女可以获得在上海参加中、高考的资格。

【推荐理由】反对异地高考的本地人士,一个理由是本地纳税人额外出了钱,本地人当然有权享受更多的招生指标,“外地人”无权享受。但依此逻辑,那些在京沪工作、纳税、缴社保多年的非本地户籍居民,参加本地高考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不过如无惊人的高校招录“特权”,非户籍居民是不会争什么“异地高考权利”的。异地高考之争,根子还在“特权”上,例如在上海的8所部属高校,即使在“央地共建”之前,上海招生指标占总招生指标也近20%。

猜你喜欢
套话官话邮政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套路
邮政进化史
2014年浙江高考问题作文诊断(上)
俗话说,官话说
我的“套话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