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永红 ,康金龙 ,袁 伟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2.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200063)
随着城市化进程,电力电缆地下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中建设电力隧道,通常会面临穿越既有管线、构筑物的情况。进行电力隧道施工时,必然会引起土层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而不均匀的土层位移会对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一工程案例,研究隧道施工对竖向邻近构筑物的影响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支撑。
蜀都大道下穿电力隧道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东段,起点接一环路已建电力隧道,东至双桥子立交以东,全长约2.19 km。在暗挖段土体范围内存在着地下车道,雨水管和污水管等地下建筑物,开挖段环境复杂。尤其在下穿一环路车行地道处,与车行地道净距最小处仅为1.34 m,且此处下方远期规划地铁6号线。在开挖隧道前先在地下车道两侧4 m×4 m×10 m的土体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型混合液压密注浆,采用超前小导管及22 m管棚注浆。对该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2],通过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建立“车行地道-土-电力隧道”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电力隧道开挖对邻近车行地道及土体变形的影响,继而提出合理的施工建议。
根据实际工程及地质勘测报告,模型简化假设条件如下:
(1)当模型横向及纵向长度大于隧道直径与隧道埋深两倍之和时,边界效应已基本消除[3]。因此,为减少边界效应对模型的影响,模型取为一个80 m(长)×50 m(宽)×22.5 m(高)的长方体。
(2)边界条件:模型底部约束住竖向及水平两个方向的位移,4个侧面约束住水平两个方向的位移。
(3)根据面积等效原则,将开挖的隧道取为一直径为4 m的圆形断面,隧道纵向水平,其上表面位于地表以下10.5 m处。已开挖且有一期支护的管道采用实心单元且用C30混凝土进行模拟。
(4)土层参数根据勘测报告,如表1所列。
表1 土层技术参数一览表
(5)初始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5 m处,井点降水后水位位于地表下15 m处。纵向(沿电力隧道方向)不考虑降水漏斗的影响,横向(沿车行地道方向)考虑降水漏斗的影响[4]。降水后的水力坡度为1/10~1/15,按对沉降最不利的情况,取为1/10。
(6)注浆体参数如表2所列。
表2 注浆体技术参数一览表
模型及其网格划分如图1、图2所示。
图1 计算模型
图2 网格划分示意图
两个注浆体在模型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
图3 注浆体位置示意图
电力隧道的施工流程为:降水、开挖、超前支护以及初衬和内衬[5]。为简化分析,假设已开挖电力隧道处于完工状态,分降水和开挖两个步骤进行数值模拟。
(1)施工前原状土体已固结完毕,因此在分析两个施工步骤之前,需平衡初始的应力,即让土体的初始位移为零,而保留土体的应力状况。
(2)降水。降水后的地下水位位于电力隧道底部以下0.5 m处。
(3)开挖隧道。考虑最不利情况,开挖位置到了地下车道的其中一个车道正下方,未支护开挖进尺设为1.0 m。其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
降水所引起的土层竖向位移云图如图5所示。
图4 第三工况模型中部截面示意图
图5 降水所引起的土层竖向位移云图
开挖引起的土体的竖向位移云图如图6所示。
图6 开挖所引起的土体竖向位移云图
将两个施工步骤进行结合,可得到整个施工过程会引起总的竖向位移云图,如图7所示。
图7 土体竖向总位移云图
各施工步骤电力隧道中心线纵向,车行地道顶板顶高度处土体和车道的沉降如图8所示。
由图8计算结果可知:
(1)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值达21 mm,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值不到1 mm,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其总沉降值的95.5%。
(2)降水引起的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值达11 mm,开挖引起的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值为1 mm,降水引起的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是其总沉降值的91.7%。
图8 行车地道顶板处沉降沿纵向距离变化曲线图
(3)电力隧道开挖面前方5倍开挖直径范围内的土体,由于开挖的扰动,会引起该土体的沉降,而在此范围外的土体则几乎不受影响。
(4)车行地道的最大沉降约为土体最大沉降的一半,这是由于地道空腔取代了一部分土体,降低地下水位时所引起的附加应力较小,从而沉降较小。
各施工步骤横向跨中,行车地道顶板处沉降如图9所示。
图9 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沿其纵向变化曲线图
根据降水漏斗的影响,车行地道纵向变形会引起不均匀沉降,从而对地道结构产生附加应力。从图9计算结果可知,车行地道纵向影响范围为40 m,最大沉降值为12.0 mm,不均匀变形为0.3‰。
本文主要对蜀都大道下穿电力隧道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降低地下水位和隧道开挖2个施工步骤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地面及车行地道的沉降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及建议有:
(1)地面沉降和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主要由于降水引起,电力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小,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占了地面总沉降的95.5%;降水引起的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是其总沉降值的91.7%。
(2)车行地道顶板处沉降约为地面沉降的一半,车行地道的空腔可减小沉降发生。
(3)电力隧道开挖施工沿纵向的扰动范围为开挖面前方约20 m,有效地支撑了采用22 m超前管棚的设计方案。
(4)建议在降水过程中应加强对变形的监控,更要减少抽水的含沙量,保证地下车道在下沉过程中没有裂缝产生。
(5)在开挖施工前,应确保超前导管和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以确保电力隧道开挖对车道影响较小,保证车行地道车道运营安全。
[1]仇文革.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力学原理与对策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2]费康,张建伟.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Lee K M, Rowe R K.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rounded formations due to tunneling in soft cohesive soils. Part-Method of analysis[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990, 10: 87-109.
[4]JGJT111-9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S].
[5]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