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

2013-01-02 07:50撰文温虹
创意设计源 2013年3期
关键词:美术馆博物馆活动

撰文:温虹

20世纪,美术博物馆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系列中脱离出来,与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一起构建了大博物馆体系。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语境下,经济、技术快速发展,资讯、文化交流更趋频繁和快捷,不同领域间的交融也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当代美术创作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种类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元,参与人员更为众多。在此环境下人们对美术馆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美术馆的社会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不同时期美术馆的社会形态

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及其后继者,以南征北战,收集更多的珍贵物品,通过建立学园(mouseion)和神庙(mouseium),汇集著名学者进行天文、医学、文化等研究,奠定了人类社会博物馆(museum)的最初形态。在接下来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中,博物馆不断被置放于新的历史语境中,并于20世纪时,按藏品(展品)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美术馆是博物馆发展数千年后的现代产物,在具备历史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的特质。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之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直接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创作,构建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

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来回顾世界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时期和特点:

表1 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馆特色与社会背景①

中华艺术宫展览现场 摄影:赵东阳

长期的发展让美术馆从私人收藏、把玩场所和专业封闭领域发展成为社会的公共文化空间,不少美术馆在原来展厅的基础上新增了美术馆商店、艺术讲座、示范性表演、影片播放以及座谈会等,还有一些美术馆以其藏品的精美和自身建筑的独特风貌成为城市观光的重点,这一过程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形成而完成,并在新世纪、新社会环境中继续改变。

二、当代美术馆发展的社会语境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美术馆当代语境,我们可以从产生美术馆和“公共领域”概念的西方文化中寻找它的理论根基。

(一)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典型的历史形态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公”、“私”领域进行了初步划分,他们将“公共领域”看作“私人领域”的对立区,在公共领域里,人们可以自由对话、讨论和诉讼,在他们看来,公共领域才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与自然王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在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切,才能让所有人看得真真切切;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公共领域体现在君主控制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并在封建社会晚期分化、终结,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奠定了历史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形成基础是市民阶级与公共权力的对立。随着市民阶级逐步意识到自己是公共权力的对立面,他们成了对公共权力进行讨论和批判的主体,即公众,他们采取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和公开讨论的方式进行权力的实施。

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从民主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市民们假定可以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探讨,为备受技术、法制、行政、市场力量困惑的现代社会找到了一种解脱的途径,一种希冀。而且他自信地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乌托邦”,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囚笼”里,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公共领域”的重构,走向新的光明。

当前中国各地兴起的美术馆建设热潮以及原有美术馆的改革促发了人们对美术馆社会职能的深层次思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美术馆的渊源、内涵、职能、属性等问题,它给研究当代美术馆发生、发展运行规律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在这个理论之下,当代美术馆作为公共领域必然包涵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1. 美术馆是当下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能够形成公共意见等;

2. 美术馆原则上应该向所有人开放,让他们能够自愿地参与活动;

3. 作为“公共领域”的美术馆,其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个人聚集到一起,他们有权利和自由公开地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意见;

4. 当进入美术馆的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美术馆信息的传播就需要更为有影响力的手段进行保障,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

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有效强化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职能。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全国有六千多家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近四万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各级美术馆将全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可以预见,当代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必将依托日益成熟的“公共领域”平台,获得更深层次的拓展和进步。

(二)美术馆活动的公共性

德国曼海姆绍尔高级中学部分师生访问张家港美术馆

美术馆活动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在社会中体现出它的公共性,是以他人为对象、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义的行为,包括全部社会互动,是一种满足社会期待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分析了社会活动的3种情况:1.交互活动;2.共同活动;3.交互共同活动。 社会公共活动还体现在图书馆、教育、旅游等其它专业领域,这些公共活动领域虽然有专业的分工,但彼此间并不孤立。如图书馆内有关于视觉艺术发展的书籍供人们阅读,美术馆内有图书馆的书籍中提到的艺术珍品,有学校教学中提到的各种流派的视觉艺术作品,同时美术馆又承担着教育推广的职能,也是许多地方旅游观光的必去之地。因此,美术馆的公共活动与社会其他行业公共活动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

(三)公益文化服务

公益文化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概念,是指社会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单位、组织投入文化资源,政府通过各种法规、制度保证这一领域内的文化生产、服务具有相对独占性,使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的单位无需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就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大部分社会成员由此可以免费或廉价地获得所需的文化服务。

作为当代社会的公共活动存在着商业性、公益性、慈善性等多种行为方式。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不同行业中,如旅游业多数情况下是以商业性为特征,而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更多以公益性为特征。在同样的行业中也会有不同行为方式,公益与商业并行很常见。以美国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1年财务收入(总额为2.262亿美元)与支出(总额为2.249亿美元)项目比例图②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图1所反映出来的美术馆商业性收入有门票、会员会费、附属产业(包括美术馆商店、咖啡厅、餐厅等)等,这几项总合金额数约占全年收入30%;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会在公共事务中,直接能让观众受益的项目就有展览及相关公共事业、会员发展、教育图书建设等。

图1 大都会美术馆2011年收入比例

图2 大都会美术馆2011年支出比例图

当然,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是私立资金运营的非营利性机构,是在艺术基金会的基础上发展,这与我国大多美术馆的情况不同,很多方面无法直接借鉴。加上我国已经对国内美术场馆取消了门票制度,这更强调了国内美术馆要在公益性服务项目上下功夫。另外一方面,美术馆的非赢利性质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适度的经营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公益价值,关于这点,将在下文的“公益活动与美术馆社会效益”部分进一步分析。

三、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特征

当代美术馆早已不是15世纪那个“储藏奇珍异宝的柜子”或“私人展室”,也不是17世纪只向特权阶级、贵族、大学师生才开放的古典美术博物馆。近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市化生活方式与社会资源集约化模式,强调了当代美术馆必须具备“公共性”特征。

(一)对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特征的理解

首先,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特征是不受到举办单位性质的限制。与西方艺术基金会建立和管理美术馆不同,目前国内美术馆分为公立和民营两种性质,公立美术馆中有国立美术馆,如中国美术馆,省立美术馆如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还有地方性美术馆如苏州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张家港美术馆、长宁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一般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建设并管理,代表性展馆有今日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南通中心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等。无论公立还是民营美术馆,他们举办的美术展览、讲座、互动活动都是面向社会,活动形式可能有所差别,但并不影响其公共性特点。

再者,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可能根据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目标,提供不同服务。在西方比较成熟的美术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家庭项目”、“社区项目”、“残障人士项目”等服务,这些项目可能针对的展品相同,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服务是全民化的。

第三,美术馆公共活动不限于馆内,可以用移动展览,甚至在网络等虚拟世界的平台上实现,这种“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会将美术馆公共活动参与对象范围扩大,让更多人受益。这是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特点上区别于传统美术馆最大的亮点,也将是未来美术馆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项目在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中的实施

所谓传统项目指的是美术馆对公众开放以来就可以实施的活动。这些活动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艺术展示、讲解、讲座和提供现场临摹服务等,在当代社会环境中,这些传统项目增添了一些新的创意。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美术馆接待的观众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大多数人不了解美术史,不知道艺术流派,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为了更好地为普通大众作好美术馆服务,一般的做法是在展品的旁边编注讲解词,或者为团队提供现场讲解服务,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由于是面向普通大众,讲解和讲座就应该更加通俗易懂,要用最简洁的学术性语言进行知识的普及,还可以编印相关的小册子,让那些匆匆来去的、没有任何目的前来的观众能够带回家慢慢阅读,为下一次光临美术馆打下基础。传统讲座在当代美术馆里也有了更为新鲜的内容,如变为午餐演讲,观众在此参与“聆听和交流”,除了在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身上从不同角度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外,还可以参与表演和诗歌阅读。

另一方面,如果用当代市场学原理来看,来到美术馆的观众是文化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服务,这些价值因为个人生理、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各异。为了更贴切地服务不同人群,许多当代美术馆制定了更为人性化和科学的服务内容,例如在盲人参观雕塑类立体作品时,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关作品的语音讲解,一方面指导他们去触摸作品,感受作品的质感、温度,甚至可以去闻作品散发出的气息。

如果从人口年龄结构和美术馆潜在观众培养上考虑,一些专家提出,美术馆的主要目标市场要定位在孩子们的身上,因而许多当代美术馆为这一人群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活动项目,如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家庭亲子活动”,11岁以下孩子的“儿童项目”,11岁以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项目”。在这些活动中,首先向他们提出开放式问题,再引导他们发现作品深层次信息,然后设计相关的个体活动,由作品联系他们以往的艺术经验,最后进行活动效果的反馈等步骤完成公共活动的良好实现,让美术馆成为他们有趣的、非强制性学习场所。

“行走中·美的力量,爱的关怀”移动美术展活动现场

传统展览也可以用走出固定馆舍的方式实现新的突破,在这一点上,用各国各地区开展的移动美术馆可以说明。“移动美术馆”是一种不受地点、空间限制而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展示的方式,它通过将展览在不同地点进行巡回,或者将美术馆变成可移动的装置来实现,此概念的产生是美术馆自身发展和公众审美需求日益增加的双重结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就开始建立活动画廊,到那些没有画廊和博物馆的地方展出,其中就有弗吉尼亚博物馆的“移动艺术馆”(Art Mobile)和芝加哥的“艺术列车”(Art Train)。2011年10月18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在Chaumont镇上开启了名为《色彩》的流动展三年计划(Centre Pompidou Mobile)。展出了馆藏的包括毕加索、马蒂斯、亚历山大·考尔德、伊夫·克莱因、布鲁斯·瑙曼等14位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1件当代艺术装置。建筑师Patrick Bouchain以游乐场加马戏团的构思设计了这个拥有3间展厅占地650平方米轻巧、可移动的帐篷美术馆:第一个展厅用于接待参观者和团体,其余两个展厅展出15件作品。国内曾有影响力的是“4号线美术馆”。2009年9月,由北京“二月书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京港地铁投资方联手,在北京4号线地铁内共同打造了“4号线美术馆”,在列车内悬挂艺术品供乘客欣赏。

当然,上述两个移动展览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色彩》流动展计划投入250万欧元,由法国文化部和蓬皮杜合作的私人机构(包括基金会、电力局、百货商店和保险公司等)共同出资完成,这不是所有美术馆都能支付得起,但各地美术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合理方案,完全能达到扩大受益面和节约成本的双赢效果。

2012年3月27日,作为国内县级城市小型美术馆,江苏省张家港美术馆与张家港市社会团体“52爱心联盟”合作,面向市内部份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开展了“行走中·美的力量,爱的关怀”移动美术展系列活动,通过“校内观摩展览”、“聆听讲解”、“阅读手册”、“体验笔墨”、“接收绘画用具捐赠”和“网络义拍学生作品”等环节实施。类似的活动让平时很少有机会主动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群有享受到免费的艺术鉴赏、体验机会,是有藏品的美术馆都能办到的公共活动。当然,除了将艺术原作进行移动展出之外,不具备条件的美术馆还可以将复制品,甚至印刷品展出在其他公共空间里,配以相应的文字、视频说明便可以让公众享受到便利的艺术欣赏服务。

(三)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中的娱乐性与休闲性

美术馆的娱乐和休闲功能在18世纪刚对公众开放之初是无法想象的。那时的美术馆对公众来说是神圣的艺术殿堂,雕塑作品被精心布置在高高的基座上让人们顶礼膜拜,静默、庄严成为美术馆的印象标签,那是以“展品为中心”的时代。然而随着消费文化环境的日益形成和美术馆职能的重新梳理,“以公众为中心”成为必然,娱乐、休闲成为当代美术馆不可或缺的功能,甚至是重要功能。

这首先体现在观光性美术馆的涌现,这类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艺术品,又收藏着举世闻名的名作,成为世界各地旅行者慕名之地。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仅它前面的玻璃金字塔的年游客量在2010年后就达到900万。还有一类新建的美术馆,它们往往建在有名的自然环境中,因地制宜地将展馆与景观融合在一起,这样的馆舍环境让游客觉得自然、舒适又充满生机,如日本的MIHO美术馆,此美术馆修建于日本滋贺县自然保护区山林间,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理念,被称为日本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来自古埃及、希腊、罗马、中国、西亚等地的艺术遗产,浏览穿梭于美术馆内外的自然美景中,还可以品味正宗日本料理,欣赏茶道,这里已然成为日本著名的旅游景点。

那些没有悠久历史和世外桃源般自然环境的美术馆在其它方面也开拓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如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定期于馆内举办电影节,展览与电影相关的作品,邀请艺术家出镜并与观众讨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于庭院中举办现场音乐会,并为参与活动的观众提供有偿水酒服务等。

早期美术馆的展览方式、公共活动在研究观点和策展理念的架构下,对展品的美学意义、社会思潮或文化背景往往进行的是专业性阐述,早期举办的讲座也趋向于学院化,吸引的观众群更多局限在高等美术院校学生内。事实上,展览和活动过于专业、枯燥,让没有美术背景的普通大众理解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拘束感,使他们放弃接近美术馆的机会。因而,美术馆应该为大众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参观环境,建设一些让他们易于接受的项目,而不要一味强调让观众在观展中必须学到知识。美术馆不是专业教育机构,没必要对普通观众提出学校教育般的严格要求,这应该是当代美术馆的态度。

从美术馆的娱乐与休闲角度出发,由于更为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运作方式,国内民营美术馆往往做得更好。国内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会共同推出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他们的“艺术家工作坊”项目邀请普通观众走进参与此项计划的年轻艺术家工作室,在“玩、感受、创作”中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与当下社会的关系;喜玛拉雅美术馆(原正大美术馆)会根据展览适时推出公众互动体验活动;江苏南通中心美术馆在《回头是岸——刘庆和水墨近作展》、《绘事后素》展览的开幕晚会当天举办昆曲《玉簪记》、《牡丹亭》的演出,当观众赏画的同时,听昆曲,品红酒,活动“混搭”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北京、上海和当地的艺术发烧友。

(四)新媒体技术在当代美术馆活动中的运用

谈及当代美术馆和当代美术,我们无法越过新媒体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其影响在这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美术创作、表现的影响;二是对美术馆内作品展示、传播方式的影响。

2004年9月28日至11月28日,来到上海美术馆的观众发现他们正在经历一次不同以往的、动态的创意影像展,此次展是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本次展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开发、展示当时中国和国际视觉艺术中多种媒体、多种技术的可能性,此展览可以很好地体现上述两方面影响。以计算机等领域科技的进步为标志的当代社会,高新技术以不可阻挡的推进速度融进艺术创作的领域中,传统艺术注重“手绘功底”,强调艺术家的造型能力,当以计算机为媒介进入创作领域时,艺术家们则更需要的是艺术感觉和操作“设备”的能力和技巧,这反映出当代新的审美情趣,也让传统静态的作品动起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让美术进化为“视觉艺术”。展览中的一些展品还能让观众身处其中,通过肢体运动、声音的变化让展品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新媒体、新技术以不可逆转的势头改变着美术创作,并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中间深受欢迎,这必然对当代美术馆在当下和未来的展览设计上提出革新的要求。革新会带来挑战,但同时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发现契机,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介入,美术馆公共活动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让世界没了距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全球知名美术馆的最新动态,这也改变了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范畴,也就意味公共活动从现实生活扩展至虚拟世界。当我们进入世界知名美术馆的网站时,很容易就发现上面为大众提供了各种与展览相关的信息资源,有的还可以进行互动体验。如大英博物馆在他们的网站上专门为儿童开设了“在线体验”栏目,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创造”、“电脑游戏”、“探索”等在线项目角色扮演、学习和仿制博物馆里艺术作品,并将自己的作品照片上传给美术馆,获得在线展示的机会;古根海姆博物馆在线推出了一些引导观众如何欣赏馆藏作品的案例,并发表观众观后感;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他们的学校项目中为老师在美术馆的教学活动提供了5条建议,并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在网页上。

除此之外,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电子美术馆也成为一种可能。 2011年2月1日,谷歌向全球同步开放网“Google艺术项目”,网友可以通过谷歌街景服务浏览加入合作的世界著名美术馆或博物馆馆藏,这些美术馆包括了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法国凡尔赛宫、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等等。对于特定的作品,google还与馆方合作,每馆提供一项作品,拍摄高达70亿像素影像,让使用者可以放大影像细节,详细观赏画作清晰的笔触,生动的人物情态,喜欢的作品可以收入个人收藏中反复欣赏。当然,当前电子美术馆还受到各国技术差异、制度观念的不同等因素制约,无法很快普及,但它进一步充实了美术馆活动的公共性概念,同时也为未来美术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四、美术馆的社会效益拓展与可持续发展

虽然美术馆特别是公立美术馆在性质上为公益性单位,但它的公共性质和公益性内涵不能成为不计成本、不考虑实际效益的理由。在组织公共活动(包括展览、公众参与项目)、提供服务时,也必须思考如何让社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让美术馆活动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益活动与美术馆社会效益

美术馆的社会效益一般是指由美术展览、活动、服务对社会所产生良好的后果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公众反映和社会评价体系上,是与经济效益相对的一种概念,它主要通过美术馆举办的公共活动实现。

表2 美术馆直接用于公众的开销与馆内年度比例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美术馆(Art Museum)是从博物馆(Museum)中分离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博物馆的性质。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经过多年的调整与更新,于2007年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大会上将Museum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娱乐的机会”,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做出的最新定义。“不以追求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属性,不仅适用于公立美术馆,也适用于民营美术馆,必须以其公益性质为前提运营,这一点上,要与以销售艺术作品为生的画廊区分开来。因而,美术馆公共活动应该以公益性为主要特质。

要明确的是,公益活动的开展必需一定资金支持,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资金的来源往往成为美术馆公共活动实现的最大难题。在国外,支持美术馆运营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四方面组成:一是基金;二是捐款;三是会员会费;四是门票收入。政府投入只占很小的部分,除了如大都会美术馆这类机构每年所获资金有百分之十几来源于纽约市政府外,其他更多美术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获得的政府支助只占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但这些美术馆在公共活动上都有相当的投入。

在国内,美术馆捐赠制度还不完善,经费来源相当有限,在取消门票收费之后,情况更是如此 。因而公立美术馆运营费用大都由当地财政承担,然而财政拨款有限,运营压力显得尤其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美术馆只有面向社会公众和市场,把争取政府之外的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支持作为发展对象。

图3 美术馆公益活动、社会效益与资金投入关系图

如果把美术馆公益活动、社会效益与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的话,我们可以用一张关系图(图3)来进行示意,很多美术馆正是利用这样的理念在进行公益与效益的双赢。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曾有很好的尝试,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己开辟”的经验,他们与多个社会企业、单位合作,用赞助等方式成功举办了多次展览和活动;江苏南通中心美术馆利用民营美术馆机制灵活优势,在举办“戏墨·墨戏:中国水墨戏画作品展”等大量学术性展览外,还引进了“子苞米秋冬女装发布会”、“海航优越奢侈品全国品鉴会”等高雅的商业性展览,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要最大化实现美术馆社会效益还有一条非常可行的道路,就是活动与学校教育、社区文化相结合。国外很多美术馆设立了“学校项目”和“社区项目”,如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让波士顿的8个社区参与他们的社区项目,让这些社区里的年轻人了解美术馆内的藏品和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此项目中,每个社区和美术馆之间会设立一个联系人,还会邀请艺术家的参与,让艺术家与孩子们一起在美术馆藏品的启发下创作自己的作品。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曾对刘海粟美术馆所处的上海长宁区的文化设施与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做了分析,部署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社区教育与推广活动。

当然,活动成本的节约也是美术馆进行公益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对那些县级及以下小型美术馆来讲更为重要。前文中提到的“张家港美术馆2012年‘行走中·美的力量,爱的关怀’移动美术展活动”就采用与社会爱心人士合作的方式,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节约了开支(表3)。

由于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和捐赠,在保证展品质量、数量的前提下,张家港美术馆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绘画工具等成本,同时“爱心拍卖”活动还可以积累“爱心基金”反馈到孩子们身上去。三场活动下来共花费九千元不到,但受益的孩子达到了2632人,在张家港本地的网络论坛等媒体上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馆际联合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资金不足显然不是美术馆,特别是中小型、地方美术馆的唯一困难,专业技术、人才和优质展源的缺乏也是制约美术馆发展的重要因素。美术馆并不是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一座展馆、购买一批藏品就完成的一次性事业,它的可持续运营是具有专业素养、专门技术的人才和源源不断的良好展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美术馆学科建设上尚未成型,专业人员队伍不够庞大。除了几个大规模的、有一定历史的国家级、省级美术馆积累了相应的资源外,更多美术馆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他们的发展需要“大哥级”美术馆在技术、知识及其它多方面的支持,区域馆际联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目前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美术馆际联合是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单位牵头的“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等。

“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酝酿于2007年11月,当时长三角地区12家美术馆、名人馆受昆山侯北人美术馆之邀在昆山召开了首次协作会议。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包括宁波美术馆、苏州美术馆、张家港美术馆等19家会员单位,机制在刘海粟美术馆成立了常设机构“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秘书处”,由秘书处管理日常事务。5年来召开成员单位大会7次,共同完成双边和多边展览20余个,形成了属于机制的“江南城色”和“墨戏·戏墨”等品牌展览。

类似的美术类馆际联合还有1995年“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拥有会员单位20多家,联会在过去的几年里开展年会、联展、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还出版了《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和学术研究的视频光盘;2012年成立的“苏州市美术馆协会”,包括苏州大市内的各类公办美术馆、民营美术馆44家。

表3 张家港美术馆2012年“行走中·美的力量,爱的关怀”移动美术展活动情况

馆际联合后资源共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美术馆个体单位来说扩大展源的同时节约成本开支。2012年3月,在“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第七次年度大会召开之时,各成员单位收到了一份《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成员馆2012年交流展信息》,在这张信息单中,十家成员单位提供了33个可供交流的国内外展源,作为机制内的成员单位,无需支付高昂的借展费便可获得这些难得的资源,为当地公众带来福音。

二是可以联合优势力量,打造区域公共文化聚集。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地方上起着展示和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它们联合起来就是在区域内进行公共文化服务集聚效应的一种新尝试。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的说法,这是一种“团队效应”,在这个团队里可以借鉴不同的美术馆发挥举措,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美术文化特色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打造品牌展览,还可以让优秀、成熟的美术馆公共活动,像连锁店一样在各成员馆间展开。

三是有利于业务与学术的交流。关于这一点体现在两方面:1.平等的学术互通,如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平台上,世界各地博物馆会定期收到 《国际博物馆协会新闻周刊》,了解专业发展情况,每隔三年又能在大会上聚集,就由专家组确立的会议主题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全球博物馆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与义务;2.更方便正在起步的美术馆向其他美术馆学习专业知识,在他们的帮助下培训专业人员,这一点优势是基于国内还不成熟的美术馆学科建设前提下而体现出来的。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相比,美术馆学科起步晚,目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十分鲜见,然而各地美术馆事业又在发展,这就造成了业务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协调,于是向成熟美术馆学习成为更加可能的通道,如常熟美术馆就曾经委派专业人员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学习典藏工作经验,在今年的“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第七次年度大会上,牵头单位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机制理事长张坚也在发言中提出,机制将进一步策划美术馆工作专业培训和国内外美术馆考察活动,以此推动各馆在展览、收藏、公共教育等业务水平上的共同提升。苏州美术馆协会也在其章程中规定,将在展览与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美术教育资源共享、推广办馆经验和出版学术刊物等方面进行合作。

美术馆事业是一项需要持续而稳定投入的公共文化事业,据国家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现有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公立美术馆约百余家,如果算上民营美术馆和院校美术馆等其它单位,数字将远不止此(仅苏州市就有44家)。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逐渐庞大的美术馆队伍需要在清晰认识其公共属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管理,于实践中逐渐建立自身的学科体系,不断推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 张小鹭.《现代美术馆教育与经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子康、罗怡.《美术馆》[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 广东美术馆.《无墙的美术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6] 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

[7] 2009—2010刘海粟美术馆年鉴

[8]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年鉴2010、2011

[9] 南通中心美术馆2011年鉴

[10] 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特刊2011

[11] 苏州市美术馆协会章程

[1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NUAL REPORT ROR THE YEAR(2009—2010/2010—2011)

[13] GUGGENHEIM ANUUAL REPORT, 2009/2010

[1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NUAL REPORT FOR THE FISCAL YEAR ENDED JUNE 30, 2011

[15]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http://icom.museum/

[16]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http://www.metmuseum.org

[17]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http://www.mfa.org

[18]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http://www.moma.org

[19]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http://www.britishmuseum.org

注释

①笔者归纳。资料来源: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远译:《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

②图表根据《大都会美术馆2010-2011年度报告》数据绘制

猜你喜欢
美术馆博物馆活动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博物馆
去美术馆游荡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美术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