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三调合一的认识
本人练习太极拳已有55年历史,曾经先后学习过杨式太极、吴式太极、静功太极,学习太极推手、散手、太极剑等招式,谈一点太极拳与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认识。
太极拳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家拳术,是经过长期、无数次前辈实践经验的累积,精心提炼而成,其核心灵魂是技击,每一招一式均有其精深的攻防含义。以“化意味着进”的绝招,在练拳时始终要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在你面前,自己和自己搏斗,在发劲时要求身、眼、手、肘、步五法齐到,整体合一,“一动百动”、“太极无法,处处有法”。太极拳的三调是内家拳中太极功夫高低衡量的核心,在冷兵器时代,拳术是防身打击敌人的最重要手段,武艺的高低与三调合一、融会贯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要深入研究太极拳,必须从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三方面同时研究,这才称得上一个太极拳的研究者。
哲理性:就是“太极”,《太极拳论》中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阴一阳”谓之拳,太极拳就是由阴阳平衡两方范围构成的运动,由此产生太极十三势。太极拳是由无极静功、太极动功两部分组成,每一架势即是技击动作,从外形到内涵无不包含太极的哲理。
技击性:太极拳的技击性更有特色,有人称之为“拳中之王”,王宗岳《打手歌诀》云:“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又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可见太极拳的先进性不是用蛮劲与敌拼搏,而是以智慧地主张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凭机智与动力克敌制胜,其技击原则是以心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免。
健身性:从运动医学研究,它的特点是自我掌控,任务是祛病延年,增强体质,预防衰老,探索生命奥秘。太极拳的健身核心是调节并加强大脑皮层的功能,特别是加强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功能,并加强大脑皮层与外在肌体神经即筋骨皮的反射,增加其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及应变能力,以及对内加强植物系统功能的联系,即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也就是说即加强大脑皮层与五脏六腑的联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同时通过无极静功及动功静练的方法创造去识神出元神的条件,由元神通过元气修复从五脏六腑之间不平衡状态到达平衡的境界。通过现代科学家证实,太极拳对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治病效果。
从以上这三性(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中,无不与三调有密切的关系。
调身:就是调整身形,是对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主动性调整、锻炼,使之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也就是做到动作规范、势正招圆,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
在调身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松静站立,头正、颈直、沉肩、坠肘、展腕、舒指、含胸、拔背、竖脊、沉胯、敛臀、挺膝、挺踝、舌顶上腭、五趾抓地等均属于调身的内容。
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可见调身是基础是手段,只有形正、气顺、意宁,才能达到三调的目的,符合技击的基本要求。
调息:在太极拳技击中,在意气合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太极十三势中棚、捋、挤、按、採、捌、肘、靠、进、退、左、右、定这十三字中,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要做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没有身息相依是绝对做不到的,如用向后四隅方向的棚劲,及向上的捋劲必定是用逆腹式呼吸中的吸气,如果向前的发劲必定是逆腹式呼吸中的呼气,要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在练静功时要求意沉丹田,呼吸要求:匀、细、柔、长,要遵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它是在形正体松,心神安静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练习而逐步达到形、气、神三者合一的状态,再进一步融会贯通,此时不调息而息自调,呼吸自然会变得匀、细、柔、长,有时在发劲是配合发声“哼、哈、啊、呼”等声音,以声助气,以气助力,气到劲到。从练功的阶段来说,练气是第二阶段,那么如何练气,我自己的体会,能较快出现气感是站桩,以八卦掌式为较佳,因为它的手型是半阴半阳,既能发也能收,同时练功之初,必须在形整的前HEzNlWldm/v305AKVncKoA==提下,意沉下丹田。对于下丹田的定位,说法不一,我的观点,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它包括下腹和盆腔,华山派道长提出还包括外生殖器。其次丹田的核心在脐与命门之间,相当于脐内一寸三分处,也符合中脉通过下丹田之点,气沉丹田是深呼吸的一种表现,可加强人体氧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痰及毒素的排出。
那么丹田聚气是什么感觉?古人认为,人体自有“长生不老药”,不必向外求秘方。能产生丹药的地方在丹田,同时丹田又是精气神的储藏库,并以气为主,因此,丹田是启动气机的部位,是内气生发的根源,也是内气在体内循环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气泵,通过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地由气送到全身各处。
要使丹田气机启动,在意沉丹田的同时配合逆腹式呼吸及六字诀中的呼字诀,在心静体松的前提下,练习者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有朝一日突然会感到丹田有动感,这就是丹田气机启动的开始,丹田储有气,则可再进一步进入以意领气的第三阶段。
其次,我在长期的练功中,用以丹田为中心的三维空间做正逆方向的旋转,对加速丹田气机发动有一定帮助,即在站桩功结束后接着就练丹田旋转,先是以手按脐中心三维旋转,其次是手与腹肌同时活动,再次是以意念带动腹肌旋转为主,最后是在意带动下进行内气旋转,这样逐渐做到意沉丹田,意气合一,内气在丹田内旋转,丹田三维空间正逆方向的旋转,随着功夫的逐渐深入,其圈也由大一中-,小·微小,最后达到随意识而活动。
有了丹田的气机发动,可以练习意气合一法,分为向下的下吐纳炼丹法、向上的上吐纳炼丹法,其行走路线分别为:
下吐纳炼丹法:涌泉沿小腿前内侧上升→会阴→脐→命门(吸气),肾俞环跳沿大腿后外侧下行→小腿后外侧→回到涌泉(呼气)。
上吐纳炼丹法:丹田→命门→督脉上行→大椎一两上肢外上方一上臂一前臂一外劳宫一内劳宫(呼气),(同时→力达四梢)→劳宫→前臂内后侧→上臂内后侧→膻中→丹田(吸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