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经济困难的学生确实存在随时面临辍学问题,为认真落实和贯切“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切实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为此高校提出了“勤工俭学”的资助体系,让贫困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而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行“勤工俭学”这项工作以来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勤工俭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2-02
随着高校实行收费上大学制度的变革,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影响上学,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重视欠发达地区人群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对此政府和各级高校对这问题十分重视,并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口号”,高校有义务帮助,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特困生政策如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俭学等等。为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勤工俭学。一方面,缓解他们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素质。本文对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促进“勤工俭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家中以农业为主,来自城镇的不是下岗就是单亲家庭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就因为贫困,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劳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与人交往中自尊心特别强,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可能一件小事或一句简单的话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但是在勤工俭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直接或间接伤害着贫困大学生的利益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1 有限岗位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都坚持以学校为主,而校内岗位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一般都较少而需要的人又多,名额少的情况下,一些不是太困难的学生却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岗位,用人单位未能核实,只要提供就用,从而使勤工俭学资金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正性,即使实行竞争上岗,如果制度不完善,也会出现工资高舒适的岗位多人争,而工资少辛苦的岗位却很少人,甚至无人竞争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校内的勤工俭学多以饭堂服务员,图书馆岗位为主,随着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与学校脱钩,实行独立核算,因此追求经济效率成为其最根本的目的。以饭堂为例,大多数高校安排在饭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是让学生在饭堂帮助人洗碗筷,搞卫生每天中午下午各1小时,饭堂负责学生一日两餐,再适当向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岗位助学金,学生一日两餐得到解决,又可以锻炼自己,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有些高校里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工作没能得到跟踪管理,实行信息反馈,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执行中往往走了样,有的饭堂管理员,由于有了学生的帮助,就有意减少原有工人人数的使用,让学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把应该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学生,劳动强度大,而报酬未增加,特别是学生在中午一点半钟左右才能吃饭他们早已是肌肠辘辘,吃起来自然多点,这又会引起管理员的不满,个别管理员素质差的还会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发生争执或解雇学生。并对外宣布此学生表现差,而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由于工作多,疏于向学生了解真实情况,即使了解有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也不一定会如实讲出,为此,就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从而引起贫困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产生一些过激思想和行为。
1.3 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还不够重视
从广东省高校落实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工作来看,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说,积极主动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校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存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代替勤工俭学工作的问题。二是资助经济费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只重视教学保障和发展教育资源工作主观上未积极主动地落实10%的勤工俭学金和3%~5%的奖学金。三是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不够充足,部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很好地统筹和整合校内资源,岗位设置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四是极少数学校对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工作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扩大勤工俭学资金和奖学金开支范围。五是积极主动争取和赢得社会上的更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工作思路和渠道还比较狭窄。对此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认识不足,为何学校对勤工俭学的管理还不够得力,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经济影响所致,以上这些问题长期互相牵扯和影响。领导普遍意识淡薄,为采取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和减轻院校负担,怎样才为贫困生办实事办好事,应引起高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2 促进“勤工俭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为此要认真惯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切实做好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高校负责人要把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抓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笔者提出几点意见。
2.1 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善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首先设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帮助部分同学解决了生活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职业技能。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的特点:一是坚持依靠学生,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四是坚持多品牌,多种途径的道路,五是坚持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2.2 思想教育为“勤工俭学”者开辟绿色通道
由于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更重要,主要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真正地自强,自立起来。勤工俭学是件光荣的事。要借助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岗了就要认真负责,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要经常开座谈会并拟写工作报告,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评价。记入实践证,同时还要为特困生开辟“绿色通道”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调查和摸底弄清谁属于贫困生,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贫困生资料库是顺利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是具有民政部门的证明,通过调查核实,学校采取先注册报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同时济出岗位,让他们上岗,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证。
2.3 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的报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部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长期依靠传统发放贫困补助来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的做法,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会造成其人格扭曲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认为国家对贫困生有照顾政策,补助是应该的不拿白不拿,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除了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逐步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哪怕是把岗位的报酬提高一点。也比全部补助好,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则,有些高校把校内环境卫生全部由外边企业单位承包。钱自然外流,建议将所有的校内卫生交给在校大学生,包括家属楼道,学生宿舍以及各个部门的卫生工作,除了保留因个别人长期替代不可缺的位置而学生又有课时,其它全部由学生承包。当然还包括校内环境保护,废品的回收,又可以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收购处理废品,还可以换一定的钱额,只要有钱,这些学生在一种组织管理下进行,他们乐意接受挑战,去劳动而获得报酬。当然还包括校内教师请家教,钟点工。或陪伴退休老人等,只要全体广大师生献计献策,共同去关心,去发现,挖掘,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基本上可以解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岗位的话,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会参与劳动中来,在实践中获真知的切身感受,并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熄的精神。
2.4 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进一步挖掘岗位
由于贫困生多、学校可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相对较少,要全面做好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开拓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先不谈及社会,就拿学校来说就有许多岗位没人去考虑去挖掘。首先学校各部门的就应该尽量不招聘临时工和辞退临时工,特别是大字不识的临时工。除特殊岗位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临时工外,据观察有些高校为了照顾家属或朋友介绍有部分临时工素质差,不说初中生,就连小学生都未毕业或根本没上过学,如何在高校生存,在一个学校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文化素质却可以长期不怕影响学校的形象,好好地工作?对此,领导应重视在保证一些岗位确需技术含金量高,并要长期固定的某一岗位,在聘用素质好,文化高的特长临时工外,其它一律清退把岗位让给有需要的“勤工俭学”的贫困大学生们,相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不仅把工作很好地完成。他们甚至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这些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们感激学校给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力量,他们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更好地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同时让他们通过劳动树立敬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并通过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2.5 利用宣传工作,获取社会资助或用人单位自助
加大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力度,让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家喻户晓。对于勤工俭学不仅仅是一个筹款求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认识现实增长才干,培养自强意识的过程。例如2002年由《广州日报》和广州市招生办牵线,由知名企业单位集团和鼎湖山泉共同出资50万元资助10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这一举动在广州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效应。而对于用人单位是教育事业直接受益者,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自宗旨和意愿,在高等院校设立各类奖学金,特困补贴和勤工俭学基金等。扩大资助面,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或把双方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定向就业等与助困工作结合,形成用人单位资助教育,同时又得到相应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在资助期间发现和考察人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以上资助,要鼓励贫困生自建网站,内容和平时社会招聘人一样或内容更新鲜,比如个人简介、特长、家庭情况、需要些什么样的岗位等,依托学校的支持为后盾,通过网站,墙报专栏,和办理勤工俭学专刊等多种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在资助策略方面应采取个体式与团体式介入相结合的策略,用感召的力量服务和沟通达到资助和教育的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采取整合式,开发式的方法动员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实施平等的助人原则。只有这样的介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经济资助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国家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巨大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讲话.扩招后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2002,12:1-10.
[2]刘艳.论勤工俭学中贫困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C]//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2004,9:266-269.
[3]尹霞.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与资助工作机制创新的探讨[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53-258.
[4]李伟德.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74-278.
[5]陈建群.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介入策略思考[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49-252.
[6]陈建群.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方向[M].山大学出版,2004,9:37-45.
[7]启扬,赵晓兰.给大学新生的建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