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并按照项目内在的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本文通过对科研机构综合保障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管理过程特点的分析,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机构综合保障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综合保障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71-02
1 我院科研综合保障管理工作概况
我院属大型科研机构,建院以来,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承担多型任务、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综合科研机构。
我院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综合保障系统的支持,无论是型号科研,还是预研项目,都需要相应的科研、后勤保障支持。按照全面推进“五个一流”建设,努力实现一流科研机构的战略目标,我院科研、后勤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条件建设满足科研发展需要”“办公条件初步改善”“环境面貌彻底改善”“职工住房及生活条件继续改善”,以适应科研、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依据基本目标,科研综合保障系统承担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一是动力系统的规划、建设、维修与改造,主要包括:供电子系统、供暖子系统和供水子系统;二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修与改造,主要有:科研区道路建设、下水系统、环境建设、办公楼装修改造和房屋大修等;三是科研保障设施建设规划;四是专项保障工程的实施。
1.1 科研综合保障系统的运作模式和分工
按照部门职责,由保障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全院科研综合保障任务及专项工程的计划汇编、方案评审、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过程监督、项目验收、资料归档、经费结算等管理过程。院内各业务主管单位既是科研综合保障任务及专项工程的具体业务管理单位,又是直接参与工程组织实施、监督、验收以及交付后的使用维护管理单位。各业务归口职责具体分工如下。
(1)科研区供电、供暖设施、压力容器、给排水设施等机动设备设施的大修、改造及专项工程项目,由动力运行机构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2)科研区房屋、建筑物、屋面、道路、围墙、环卫绿化、公共设施的大修改造项目以及楼群区域机动设备大修改造项目,由科研物业管理机构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3)职工生活区机动设备大修改造项目、房屋、建筑物、屋面、道路、围墙、环卫绿化及公共设施的大修改造项目,委托职工生活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4)涉及房屋结构的房屋大修改造、道路改建由基建部门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5)消防系统设施的改造项目由保卫处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6)通信工程(含网路敷设)的改造项目由通信站归口申报和审批后具体实施。
(7)保密监控系统的改造项目,由保密办公室归口申报和审批后组织实施。
(8)文化建设、文体娱乐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由政工部门和工会归口申报和审批后组织实施。
(9)其他未明确归口职责分工的保障项目,由使用管理单位负责申报。
1.2 科研综合保障系统的运行状况
从整体情况看,科研综合保障系统的运行状况良好,各项保障工作都能按院总体要求开展,保证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近几年统计数据为例,院内数十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签订各类保障项目合同数百份,合同执行涉及院内外单位或公司上百家。从合同内容看,各类改造、扩建、大修工程项目居多,除部分道路工程项目外,均涉及水、电、暖设施及机动设备设施,需众多院内外单位或公司共同完成,还要通过不同供货商采购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从工程周期看,有较短时间完成的,也有跨年度的。总之,在保障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协调下,各业务主管单位都能履行各自的职责,使各项工程按时完成。
在科研综合保障任务的具体实施中,从管理过程的内容看,我院在各类改造、扩建、大修工程和专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机关和各业务主管单位,更多的是传统的、职能上的管理,经常需要主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或单位,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柔性组织,即建立一个项目团队,对我院这种明显具有一次性任务特点的专项工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从我院科研综合保障系统的运行状况看,如何灵活应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使科研综合保障系统高效运作,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 项目管理的实质、目标、过程及要素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用系统管理的方法管理工程项目。其本质是项目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上讲,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知识领域和过程。这些领域及过程的实质,就是管理中的专业问题和过程问题。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的质量、进度与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即在规定的时间、环境、经费内,有序地组织人力、物力,以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管理主要有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等过程。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项目的团队始终围绕着时间、成本、质量这三个要素在进行协调工作。
3 对科研综合保障管理工作的思考
我院各类改造、扩建、大修工程和专项保障工程,都是具有一次性任务特点的项目,如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依据项目管理的原理,大致上由立项、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应囊括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即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过程。具体如下。
3.1 立项阶段(启动、计划过程)
一是收集科研、服务保障工作和设备设施的技术状态以及使用单位的要求等信息,由各业务主管单位提出大修、改造、扩建及专项工程项目立项申报计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在申报大修改造及专项工程项目立项计划时,应进行实地勘查和方案论证,形成完善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图纸和经费预算,由保障部门汇总后,编制院综合保障计划并上报院里。
二是由保障部门依据院《科研保障项目大修改造及专项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和可行性评估。
三是成立项目团队和下达任务。项目团队主要由保障部门和各业务
主管单位及院各使用单位组成,项目负责人由有相应资质的人员担任。保障部门按照院有关规定,下达大修、改造、扩建及专项工程项目任务开始实施。
3.2 实施阶段(执行、控制过程)
一是需要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按照院《科研保障项目采购管理工作细则》进行招标,从科研保障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招标。严格审查承包商资质,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建立项目目标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工程管理制度、施工合同管理制度。未经保障部门批准,严禁中标单位将经招标确定的工程项目,以任何形式进行转包和分包。
二是经院法律事务室审查的保障项目大修改造及专项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后,由指定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没有实施能力的由保障部门指定相关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实施,业务主管单位在工程项目的技术、质量、进度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履行甲方管理责任。对需要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由保障部门按规定与工程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
三是项目负责人和各分项目主管对下达的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应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办理工程签证或技术变更的,由现场管理人员填写工程签证或技术变更单,经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管同意后方可施工。项目负责人还应巡查工程监理单位是否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理,切实履行监理责任。
3.3 总结阶段(结束过程)
一是工程项目竣工后,各业务主管单位应在验收前将有关竣工资料(合同书、竣工图纸、工程决算书、工程量签证、技术变更单等)报送保障部门,由保障主管部门组织各有关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程项目验收合格后,即可交付使用。各业务主管单位将验收合格的工程资料连同工程交接验收证明书送监察审计部进行决算审计,并按规定办理工程项目结算。
二是资料归档,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将竣工资料统一交保障部门审核。其中工程项目的前期资料(方案评审报告、招标文件、定标纪要、中标通知书、合同书等)由保障部门负责归档;机动设备的大修改造资料由动力运行机构负责归档,其他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由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归档。
三是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估,依据科研保障项目供应商评价体系,对承包商实行量化考评,建立数据库。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等级、人员素质、工程质量、项目性价比、售后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与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