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控制、适当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教育、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定期测血糖,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下面,就血糖监测的一些常见问题做一解答。
1.监测血糖,采静脉血还是末梢血?
监测血糖一般采集上肢静脉血(俗称胳膊血),也有从指尖或耳垂部位采集末梢血。空腹时末梢血血糖值比静脉血血糖值略低,餐后末梢血血糖比静脉血血糖稍高,两者相抵,使末梢血血糖与静脉血血糖大致相当。目前市场上血糖仪品种繁多,检测方法不同。一般认为,诊断糖尿病应依据静脉血检测的结果,平时监测病情可测末梢血的血糖。
2.禁食多少时间测“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反映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及头天晚上进食和用药量的效果,应在禁食过夜8~ 12小时后,次日早餐前测得。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原因是空腹时间太长使血糖偏低,也会因低血糖反跳,出现血糖偏高。
3.为什么要测餐后血糖?
一天当中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两部分。人的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指进餐后4~6小时),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监测更重要。研究证实,糖尿病发病往往从餐后高血糖升高开始,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关系更加密切,危害更严重。因此,仅仅监测空腹血糖远远不够,血糖监测必须做到“全天候”。
4.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什么时间测?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患者进第一口食物后2小时采血测出的血糖值。从进食中间开始计时,或吃完饭开始计时,都不正确,测得的血糖值往往偏低。有的人边吃边聊天,进食时间大大延长。这种情况下所测得的血糖值也不准确。
5.监测血糖前需要停药吗?
糖尿病患者监测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都不需要停药。监测血糖是了解药物控制血糖的情况,若停药,所测得的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6.监测血糖前有意识地节食好吗?
有些患者在监测前有意识地减少进食,认为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较理想。其实,这样测得的血糖值并不代表真实血糖水平。监测前后应像平常一样进餐。测血糖前,应避免抽烟、剧烈运动和饮用咖啡、浓茶等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7.为何不能打过胰岛素后去测空腹血糖?
有些平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担心耽误治疗引起血糖波动,先在家打完胰岛素后再去医院抽血化验。须知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在去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的时间难以掌控,容易推迟进餐时间,易发生低血糖。患者可将胰岛素笔带到医院,抽完血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吃早餐。
8.为什么要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正常值在6%以下。它反映既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于评估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状况,预测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在体内生成稳定,变异性小,检测方便易行,不受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是检测控制血糖效果的“金标准”。
9.监测血糖的频率需要经常变换吗?
监测血糖的频率酌情而定。病情稳定者1周选择1天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波动较大、病情较重者,1周测2天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生活规律变化(如出差、旅游、赴宴),或身体出现异常(如感冒、心绞痛、怀孕),也要增加监测次数。
10.没有自觉症状可以不测血糖吗?
由于个体差异,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不一致。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若高血糖状态一直不能及时发现及有效控制,则会大大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因此,糖尿病病人要坚持监测血糖,将所得结果做好记录,同时将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一并记录,以便为医生诊治提供参考。(编辑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