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列宁墓
来到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是人们所希望游览的场所。
红场为莫斯科的中心广场,位于克里姆林宫的东北,平面长方形,面积约为4公顷。实际感觉却小得多。在靠宫墙一侧的中部,有前苏联领导人列宁的陵墓。陵墓上面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
列宁去世后,人们将其遗体做了防腐处理,让后人瞻仰。启程游俄之际,自己最希望能看到列宁的遗容,想从中推测一下这位身材矮小者的头颅里为何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80多年来,专家们一直在对列宁的大脑进行研究,并有着这样那样的解释。遗憾的是,我们游俄期间列宁墓因故没有开放,错失了这一良机。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后,是否继续保留列宁遗体也就成了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2012年6月,亦即在我和老伴、女儿、女婿游俄前的几天,俄罗斯文化部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该让列宁的遗体土葬,将其位于红场的陵墓作为国家博物馆保留下来。据此,不再防腐保存列宁遗体恐怕是迟早的事了。
据报道,仅仅是列宁遗体的维护费,每年就要花费百万美金。即使精心维护,也并不就能将遗体保存得好。早在1943年,因为腐烂,列宁遗体的一条腿就被截去,而以假腿来代替。但后来他身体的其他部位继续腐烂,到1961年,就只有列宁的头部是完好的了。在这种情况下,经赫鲁晓夫批准,将列宁完好的头部取下,安装在人造躯体上,他的肉身躯干则火化,所以媒体报道出现过“列宁遗体只剩头”的标题。而今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放风,表示应让列宁遗体土葬,会不会因为完好的头颅又出现问题了呢?
克里姆林宫
经过一条不长的甬道,穿过“城门”,我们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是俄罗斯先前各公国统治者常驻的城堡的通称,由宫殿和教堂等组成,往往还围有城墙和护城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它曾是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帝俄皇宫,一般人就称它为“克里姆林宫”。当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克里姆林宫成为了苏联党政机关的所在地。
导游介绍说,克里姆林宫的城墙长约3公里,城墙厚度为1~6米,其间建有多座高耸的塔楼——在古时,它有军事瞭望作用。
而今的游客买票进入克里姆林宫后,可以参观相距甚近的几座东正教教堂,有圣母升天教堂、报喜大教堂、天使长大教堂等。这些教堂为往昔俄国统治者的家族所使用,有的还存放着一口口统治者的棺材。死者埋在教堂里的地下,上面置放棺材作为标记。教堂里的空间是有限的,故棺材只能紧紧相邻;又由于只具象征意义,棺材一瞥之下也相当平常。比起自古就注重厚葬的大大小小的中国统治者来说,这些俄国统治者的身后事真是不值一提。
有一幢三层的楼房,我们隔路可以看到的,底层两侧为窗户,中间有个门。这幢楼的造型、颜色,与周边的办公楼无异,如果不是导游提示,游客不会想到这毫不起眼的房子竟是普京总统的办公场所。稍微探究一下,这总统办公楼实际是幢长楼,游客见到的不过是楼边的侧门。侧门前并无通行车道,亦无武装警卫,总统显然不会由此门进出的。
在克里姆林宫里还见到了“炮王”和“钟王”。导游风趣地说,尽管它们“最大”,但都从未使用过。
因为钟王夺人视线,我们就与它合了影。导游声称,此钟有120吨重,当年是挖开地面在坑里浇铸而成的。不幸的是,在它尚未完全凝固之时,突遇一场大雨,雨水灌进地坑,冷缩使钟裂下了一块,这裂下的一块重达6吨,就放在旁边。
查查有关“钟王”的材料,记载却有所不同。一说此钟高5.87米,直径5.9米,是1735年11月25日铸成的,全重12327普特(普特是俄国计量,折算起来超过200吨)。并称1937年5月中,莫斯科的一场大火使它碎裂了一小块。另一说是此钟高6.14米,直径6.6米,钟壁最厚部分为67厘米,重约200吨。1735年5月,浇铸好的大钟被放在坑里的台座上,当克里姆林宫发生火灾时,由建筑物上掉下的燃烧大圆木砸在要进一步加工的这只“沙皇钟”上,使钟掉下一块11.5吨重的碎片。
关于“钟王”的白纸黑字的记载,看来都言之凿凿,可一经比对,疑问就多多了。由此联想到,如何正确记录和看待史实,还是值得研究的。
新圣女公墓
自从赫鲁晓夫入葬,新圣女公墓就更为世人关注了。
新圣女公墓是座名人墓园,入葬者需有一定的知名度,且需经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才行,而今它已是莫斯科的热门景点之一。我们到那里,至少看到八九辆旅游大巴停在附近,中国游客,俄罗斯游客,其他国家的游客,看来都有。
进墓园左转,顺着近墙的一条通道前行,只见墙上这里那里悬挂着照片、铜像、鲜花等物,原来墙壁就是墓地!墙高约2米,厚近1米,在厚墙上留有一孔孔估计30厘米见方的墓穴,骨灰盒放进去,罩上盖子,亡者就在墓中安息了。亲人可以在墓穴外表各显神通地进行装饰:镶嵌照片,置放头像或其他雕塑品的,都有。当然,姓名与生卒年是不会缺少的。每个墓穴的下方有块突出的约10厘米的祭板,上面可以放置一枝鲜花、一个苹果或一杯薄酒之类,设计还算人性化。墙上墓穴从底到上有4层,每层墓穴有点间距;最低处离地约50厘米,但要给最高处的墓主人祭扫献花,矮个子或许就有点困难了。
“墙上墓穴”是闻所未闻的。若按半平米宽的墙壁上下安葬4位亡者计,则100米的墙壁就可安葬800位亡人,其节约土地的意义重大。
不过,名人中的佼佼者恐怕并不上墙。例如,我们在墙前的绿地上就见到了丽莎(赖莎)的全身塑像。丽莎是儿童教育家、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她的墓地约占1平米,其旁有二三平米的空地,据说这是戈尔巴乔夫预留的,他要在百年后与夫人葬在一起。
新圣女公墓还是相当大的,围墙之内纵横交错的道路两旁葬有不同时期的著名人士。这些土葬者基本上都有全身或半身的铜像或大理石雕塑,但每座墓的占地都有限,绝大多数为1~3平米吧,超过5平米的似乎没有。奇怪的是,我们在墓园还看到了王明的墓地。这位犯过“王明路线”错误的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国内名声不佳,1974年他在莫斯科去世后,苏联当局还是给他铸造了戴着眼镜、身着中山装的半身铜像。
位居四叉路口一侧的赫鲁晓夫墓地,一群一群的参观队伍总会在那里停下脚步听人讲解。这位当过苏联最高领导的矿工,1964年10月被他的同事们突然发难赶下了台。据记载,他对种种的指责未做任何申辩,当即表态“我辞职!”于是,他成了“全苏养老金获得者”中的一员,他也被取消了本可葬在红场的资格。不过总算在新圣女公墓里得到了约3平米的安息之地。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艺术家恩斯特设计雕塑的,由黑白花岗岩组成,反差鲜明。恩斯特对自己的设计思想守口如瓶,于是引来了人们的诸多解读。流行的观点是:黑白两色是表明赫鲁晓夫的一生功过分明。也有说这是代表他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另有一说是:黑色代表不公正的统治时期,白色则暗示公正评价赫鲁晓夫的明天定会到来。有位中年女讲解员则是这样对听众说的:黑白花岗岩代表黑夜与白昼,它象征着赫鲁晓夫为苏联“改革”事业做出的贡献与天地长存。
面对赫鲁晓夫的墓碑,每个人都可有这样那样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