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失日本调查:有计划掠夺中国文物

2013-01-01 00:00:00
记者观察 2013年3期

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大量文物的流失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一个国家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这正是为何中国、韩国、埃及等国家不遗余力地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流失大国。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其中流失于日本的中国文物是最多的。尽管尚未有具体数据证实。

近代以来,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前后,日本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千方百计掠夺中国文物,企图令中国这个日本曾经的文化母体,成为“文化的沙漠”,让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因文物的缺失而断裂或模糊。有权威人士因此指出,日本战败前1945年前的50年,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行为是有计划的战略行动。

有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历史,那么请到日本去。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日本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古建筑、古籍,以及难以计数的其他中国文物。比如,日本古都京都就是当时日本仿照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而这样的古建筑,在当今中国已经难觅踪迹了。

也正是出于如是的考虑,1944年二战期间,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向美国盟军提议,对日本本土的“地毯式轰炸”计划中排除轰炸古都京都和奈良。美军最终采纳了梁的提议。京都和奈良古建筑得以保全。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深厚影响,大量的中国文物通过购买、赠予、交换等正常方式流向日本。但是,自近代以来,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渗透以及入侵,更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被日本有组织、有预谋地掠夺。

中国旅日华人学者萨苏感慨地说,在日本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或多或少都保存有中国文物。由此可见,中国文物在日本数量规模之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就流失了超过360万件又1870箱文物,741处古迹被毁。

日本有计划地掠夺中国文物

近两年来,追讨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的行动,深为社会关注。同时,给外界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海外流失文物主要集中在欧美。其实,现实并非如此。有权威专家指出,最庞大的中国文物海外流失地很可能是一海之隔的日本。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掠夺以及长期存在的非法走私。

可是,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究竟有多少?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数量十分巨大。这一点,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馆藏中就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佐证。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一万件,而该馆的文物收藏总量约9万件。

据了解,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上万件中国文物中,有上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瓷器字画等等。而流失日本最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当属“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那是日本在侵略战争中从中国掠走的,之后便不知下落。

非法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也是难以计数。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年近九旬,他如数家珍地谈道,抗日战争打响之前,日本人就派遣了各种探险队,到处搜集中国文物,比如天龙山佛像的头部就被日本人敲走。战争期间,日本人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肆掠夺。比如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大量铜器、古籍,宋代百善楼200个宋代版本的善本书等等。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也指出,1945年前的50年,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都是有计划的战略行为。比如参与修建“满洲铁路”的很多日本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学者,他们以调查当地地理情况为由,摸底中国文物古迹,“他们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知道哪些文物值得拿,哪些不值得拿。”

曾经有过成功追讨的历史经验

2010年11月14日,日本与韩国政府签署协议,日本答应半年内归还韩国一批古书,这批古书是日本殖民韩国时期掠夺到日本的。这则消息迅速在中国互联网论坛上引发了涟漪,有不少中国网民发帖说:“韩国的(文物)都还了,那我们中国的呢?强烈要求日本归还中国文物!”

巧合的是,正值中国舆论提出此疑问之时,日本有一位叫藤井庄三郎的古董商人,得知京都一次拍卖会上有人拍卖中国重要文物“康熙画像”,由此高价竞得,并转赠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藤井庄三郎还表示,他将把更多自己收藏的历史文物捐献给中国,其中包括已故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早期革命活动手迹。

藤井庄三郎的行为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和感谢。但是,像藤井庄三郎这样的做法当然属于少数。中国要想追讨回流失的文物,哪怕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都面临巨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过追讨方式。牛宪锋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关注一块流失到日本的唐代石碑——唐鸿胪井碑,这块碑目前存放在日本皇宫内。唐鸿胪井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上记载着唐朝派遣使节前往“渤海国”册封的过程。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将唐鸿胪井碑及碑亭(唐碑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交给日本皇宫。1910年,日本为收藏日俄战争纪念品修建了建安府,井碑和碑亭就一直存放在建安府的前院。

为了讨回井碑,中国学者早早开始了准备,首先成立了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加深对唐鸿胪井碑的历史研究,包括碑的历史价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过程。《唐鸿胪井碑》研究论文集也于2010年4月出版。尽管最终能否成功追讨回井碑,难以预料,但按照牛宪锋的话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牛宪锋举例说,韩国的北关大捷碑,记载了明朝时期朝鲜反抗日本侵略获得大捷的历史。后来,这块碑被掠夺到了日本,放置在靖国神社。牛宪锋总结韩国后来将其成功索要回国的经验说,韩国首先是通过民间层面沟通,沟通好了,再上升到政府层面。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非常成功的追讨事例,比如在文物研究领域,人们很熟悉的王世襄这个人就是个典型代表。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曾赴日本各地追讨日本侵略时掠夺走的文物,一年之内追回七大批共1000多件。遗憾的是,追讨工作后因内战爆发而中断,解放后,王世襄先生受到政治运动冲击,被打为“右派”。

文物追讨需要政府鼎立支持

追讨文物的途径和方式与文物当初流失的原由密切相关。

曾任国家文物局组长的罗哲文先生说,流失文物分为好些情况,有些是国际公约所明文禁止的,比如盗墓、走私,这类流失文物可以依法追讨。还有很多是战争期间流失的,比如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就是掠夺走的。站在被掠夺者的立场上,会认为掠夺者任何时候都应该无偿归还,“但是对方也可以不理你”,因为掠夺者转手就把文物卖了,其和文物现在的所有者并不是一个人,现在的所有者就表示说自己是合法购得的,受到自己国家的法律保护。

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则十分关注那些因盗墓走私出境的流失文物,他认为打击盗墓,追讨走私流失的文物是当前的重点。“几百年前流失的文物,可以争取,那些文物权属相对明确,也处于被保护的状态下,只是需要国家依据国际公约堂堂正正去讨要。”

比如,有个例子值得一提。

2009年年初,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国家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成功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专题展览,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坎坷曲折的故事,其中的北魏菩萨立像1994年被盗后流往境外,被日本美秀(MIHO)博物馆购得。2000年,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尊菩萨像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展览,立即与日本美秀博物馆进行交涉。经过磋商,次年双方签署备忘录,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意将菩萨立像无偿归还中国。中国方面鉴于日方为此受到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无偿归还的友善态度,同意美秀博物馆借用该文物展示7年。

至于中国人高价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谢辰生先生不太赞同。首先是文物来路不明,如果是侵略战争时期掠夺走的,那么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正式追讨,虽然这很难,但是要保留这个权利,否则私人高价购买容易被对方误认为是放弃了法律追讨的权利。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