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营企业的倒闭

2013-01-01 00:00:00
记者观察 2013年3期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1994年

工厂由我父母在19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

19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200万元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元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19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元,毛利润在30%左右。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元左右。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元左右,原本考虑在2007或2008年上自动线。

2006年

2006年,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十分无耻的策略: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迁入工业区。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花掉了大约500万元。企业十几年的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

20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

我父当时为了留住工人,20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的工资。20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江苏等地接工人回来上班。

2006年厂里一线工人平均月工资为1200元,二线工人为800元。一个月做满20个工作日之后,加班每天100元。厂里包食宿,四人宿舍,一日三餐。

2007年至2008年

8c7a476e27bf38c15e1d861671a17ae8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了。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2008年更新生产线。

因为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结果资金投入股市6个月后,遭遇2007年A股惨跌。还好投入的资金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开始裁员。2008年年底,工厂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2009年

20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邀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的企业,倒闭清算时还欠我们5万元应付款。我爸去看他时,那个50多岁的厂长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那个厂长欠他们50万元。我爸看这情况,那5万元的事就没有提,直接买车票回来了。

2010年

2010年,人工费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每月2000元都留不住。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每月给1500元都嫌少。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很多原先二三层楼的房子能换到三四套房。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就有五六十万元,一两千元的工资他们已经看不上眼了。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2010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民间借贷开始流行,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向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人工费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没办法,不做,人工费照样要付。

2010年的时候,工厂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做机械企业的可能知道,这个行业资金充沛率要求极高。拿到—个订单,人家什么都还没付,就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人,接着是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还是给你一些承兑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兑现。这其实就是在原价上打了个折扣,毕竟在这个高通胀、高利率的年代,今天的10元钱两个月后可能只值9-5元,而我10元钱放银行里还能吃点利息,所以这一来一去就等于打了百分之几折扣。

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厂里有些骨干跟了我爸快30年了,都把这厂子看成家了。

2010年的时候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要求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得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

2010年年底的时候,一线工人几个核心岗位月工资已经涨到5000元了。我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的时候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挣下。

2011年

20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裁员。工厂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

那时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安置那些厂里的骨干,让他们有个好归宿。

2011年,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我们两个选择:根据市场价打8折把土地卖给我们,或者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20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2006年的3倍啊!

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20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那个作出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现任说八折是能给出的最大优惠了。

我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以前工厂效益好的时候,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跟父亲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我父亲出。

在以前这点费用不算什么,但在2007年后这成为一笔极大的负担。而一起活动的时间、金钱耗费了一个企业家大量的原本可以用于企业经营的精力。

QLYxKiwFHSeJgejcnYUQYA==

2007年,当地资源环境局局长暗示问我爸要钱。我爸提着5万元现金和香烟去他办公室找他,被他骂了出来。我爸刚走到门外,他一个电话打到,说:“老张,你直接来我这里怎么好看呢,周末出来一起玩牌。”

周末我爸妈陪局长夫妻打了一夜麻将,只输不赢,输掉5万元。

原本可以直接给5万元的,现在给了5万元还要牺牲一晚上的睡眠。

我爸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2008年一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元,占那年毛利润的20%。

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厂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会聚会,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2006年的时候是200多人聚会,今年各位猜是多少?只有60来个。

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人。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地加入。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

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下的都算微型企业,这些微型企业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却贷不到款。浙江那边20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地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那个吴英案也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这么困难,政府却不出台政策扶持?中国经济靠什么?靠只进不出的国企,还是靠外企,靠淘宝?

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

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一定有人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竟然抱怨给工人的工资高。不是这样的。工资涨,你涨得过物价吗?涨得过房价吗?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我们可以接受人力成本每年上涨5%到10%,但我们接受不了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

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为例,2002年的时候一年可以赚100万元,那个时候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爸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反面教材。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2006年至20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关厂之后他们过得也不好。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2004年至20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20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20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这于他来说是好事,但企业家全去炒房这正常吗?谁来生产?

我打算贷款买些地屯起来,以后收租。

其实这个想法挺卑劣的,就跟前几年搞门面房的一样,铁打的地主,流水的租客,一家一家换,服装的换美容的,美容的换婚庆的,换来换去只有房东赚钱。但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毕竟还能比市场价低20%拿到土地。

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我的父亲。他做这个行业快40年了:17岁的时候进国营厂,从工人做起35岁时做到厂长,40岁下海自己开厂。他不知道不做实业他还能做什么。何况厂里十几个骨干跟着他30年了。这种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让他下不了决心关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