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体育课应提高中小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体验到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老师在体育课堂中应利用风趣的言语,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快乐氛围
体育是以人的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教育,应该是充满自由、和谐、关爱的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体现某种快乐的教育。但由于某些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手段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练而无劲;如今体育成绩被纳入中考行列,一部分老师为了争取那几分微薄的分数,拼命地让学生反复练习那几项所谓的“重点”项目,使学生练而无味。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快乐的氛围呢?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体现为师生互相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性,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愉悦,同伴的友好、关心。在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肢体语言和鼓励语言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老师善意的指点和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和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从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获得归属感,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所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并被同伴接受的认同感。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即使学生第二次成绩没有第一次好,教师也应该告诉他:比前一次有进步,继续努力。这样就使得他更有兴趣进行下一次的练习,切忌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学生便会乐学。
二、利用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课前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尤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利用他们的“童语”“童行”对学生导致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有位老师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黄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并给每位同学都编号,这样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集合的时候说:“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表情、语言提示,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何乐而不为呢?
三、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兔、小狗、猴子、小鸡、小蜜蜂等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例如,以“老猫”教“小猫”学本领为主线,用投掷羽毛球、鸡毛毽、纸飞机等代替掷沙包、垒球,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快乐的氛围,而且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很难自觉地进行耐力练习,这时老师就要以充沛的感情、组织得法的体育活动等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永嘉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山区地形特点,带领学生爬山,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密切师生感情,让学生体会到上体育课真好,可以走出课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四、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新异性,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起跑点;让成绩较差的学生站在前面,成绩较好的站在后面,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去学;可以进行接力赛,在比赛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立,听哨声朝同一方向跑,看谁先到终点。这些比赛、游戏既可以达到短距离跑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并在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中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例如,上小学三年级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竿、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在想象中既学会动作,又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还可利用游戏和竞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下,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他们向往和能展示自己特长与能力的角色。练习形式多样多样,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大鱼网”的游戏,儿童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就开始觉得单调,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有位老师把游戏改为“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垫子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渔网,老师当渔夫,学生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运用智慧,思考出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会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虽然这是一个奔跑游戏,有一定强度,但在游戏中,通过他们的表情却是兴奋、欢快的,忘记疲劳,想到的是有趣,连一些平时不好动的学生都说:“我们再做一次吧!”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培养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创造能力,从而实现“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
五、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体育考核分为三大块: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课堂常规,体育理论。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理论考试完全可以口头进行,也可以当堂学、当堂测验,内容是多方面的,如: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常识,也可以是平时讲述的,或者是国家、国际大赛的一些知识。本届奥运会,我国取得多少块金牌,都是哪位运动员什么项目取得的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又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花时间背诵,还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学生轻松了,就会快乐。
创设体育课堂的快乐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充分地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要求教师有责任心,由于是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效,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体育课的乐趣,让体育教学真正立足于学校教育和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李越萍.对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1999,(6).
[2]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体育科研,2000,2(2).
[3]李明云.“快乐体育”和学校体育.浙江体育科学,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