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12-12-31 00:00:00万立民
考试周刊 2012年39期


  摘要:针对当前英语课堂中存在的弊端,本文分析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师生互动的利弊,并探讨了怎么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问题,点明了师生互动中照顾全体学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总是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没有注意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没有考虑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管理者和控制者,造成学生厌学,师生关系尴尬。
  一、转变思想,尽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有效地互动。
  1.转变固有思想。
  当今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和以前大不相同。如果教师坚守旧思想,一味地在课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们却听得很被动,这样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配合教师授课,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违反课堂纪律。教师也许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那样的话,师生关系将会降至冰点,再想改善比登天还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参与课堂,引导积极交流,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不交流,就等于学了哑巴英语,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要想使学生喜欢老师,就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简单说就是教和学的关系,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关系,如果总是教师在课上唱独角戏,就违背了教学的原则。老师要爱护学生,关心他们,有时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微笑都会让学生记一辈子。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说些激励性的语言,能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使他们心存感激,愿意配合教师教学。平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耐心和信心。
  3.当解决完这些问题后,课堂气氛才会宽松、民主、和谐。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好感,才能在课堂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教材,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既发送信息,又加工信息。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否则教学效果会很差。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从而集体参与教学,比如教师根据所学话题,创造类似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对话编排、表演,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掌握并运用语言的目的。或者增加小组活动,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对话、短剧的编排,或就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等会使教育活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及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作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比如拍拍他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赞许他作为回答问题后的回报。这些会使学生感到很满足,心情好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心甘情愿地投入学习之中。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冷不热,学生就会因为讨厌老师而讨厌学习,就算是简单的知识,于他们也会变得很难,因为他们排斥接受新的教学内容。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现在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有外因,也有内因。比如,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关键还是老师自身的原因,应该说教师是比较累的,很容易忽视对学生付出情感。我记得有位学生在新年贺卡上写道:希望每天能看到老师的笑脸。学生是多么纯真。学生作为个体来说,已经有了人生观和不成熟的思想,教师不应该把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无形地给学生负面情绪,不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更是无从谈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这种现象不容忽视。
  三、师生互动中照顾全体学生是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一个班级有优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后进生,不同的学生在基础、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关注那些积极活跃的学生,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往往被忽视。从心理上说,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充分发挥后进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如果教师漠视他们的存在,就会造成这些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也对优等生排斥,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更不愿参与课堂教学,关闭心门,破罐子破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杜绝这类现象发生,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露一手”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克服害怕的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教学活动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就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