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针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分析了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途径
从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硬件环境支持和软件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从传统的基础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强调实际英语运用的语言教学。为此,要推进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打破传统英语习得的狭隘性及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信息化资源成为英语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选择语言教学材料,认真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形式与语用环境的适应,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反思
传统英语课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规范的“五步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单向传递的“授受”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得到极大的彰显,教师的“话语霸权”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处于“被学习的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写”成了课堂的一道“风景”,学生处于一种“被驯化”的状态,所以就难于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任务之间的关系,更加难以基于自我的经验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于是,学生“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学到的往往只是一些用于“考试”的语言知识和解题技巧,而不是具有语用意义的交际性语言,久而久之,便感觉英语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兴趣,甚至厌学。
二、信息化英语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
针对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自2006年开始陆续在重庆、青岛、苏州、郑州、绵阳等地区的中小学开展“英语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应用试点工作,通过进课堂、上教育城域网、举行口语大赛等多3uRaRxlbSz5T/Smjt3143aJWC6zqKmbsEgrATJxzfno=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与英语学科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好评……此种教学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且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提供多角度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一种更为人性、及时、互动的教学环境,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1]可见,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目的,收集、储藏、加工和传输相关信息,从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英语新课程“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改变了传统过于强调“语言输入”,而忽视“语言的有意义输出”,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并能用英语表达或表现自我。具体说来,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英语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
1.教学手段形象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信息的获取是通过视觉,因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能大大提高信息的获取量。信息化英语教学可以使之变为现实,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形、图像等,再现各种形象和场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整合化。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努力发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信息化英语教学恰恰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在信息化的英语教学课堂中,由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媒体把静态的书本知识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得到具体而形象的再现,有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本质,有利于教学的知识、意义、价值和情感的整合。也可以“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2]
3.教学过程互动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语言的文化背景或问题发生的场景,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自立地学习,也可以通过交流后的集体参与、协作学习等形式,建构一种开放、多元、协作的学习模式,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存”于教学情境之中,由“话语霸权者”、“知识的代言人”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共同的学习者”,这使得师生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可以营造一种自组织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探究中达到“视野的融合”,学生的思想得以张扬,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得以实现。
三、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策略
如何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文化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我素质。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我素质和教育技术能力。认真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地选择语言教学材料,创造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形式与语用环境,设计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交际过程),通过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共同达成共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视阈融合”。
2.创造开放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才能把句子的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造各种语境。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够建立虚拟语言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与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电教手段创造或再现各种语言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一个个语言的任务活动中,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这种信息技术的优势和课外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例如,把“英语角”搬到网络上,开展“网络英语聊天”,弥补单一的现场交际的不足,较好地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这就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较好地解决了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3.增大课堂容量,组织生活化教学。随着英语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拓展教学资源,实行拓展性教学。电教手段的应用为拓展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些内容涉及比较复杂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远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与一些文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就很难理解语言的实际语用意义。例如,在学习西方的传统节日Christmas Day内容时,如果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影像等方式,为学生播放有关圣诞节日的介绍和相关活动等背景材料,并和中国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结合起来,提供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的替代经验,就有助于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路径。
信息化教学是根据语言教材的特点合理地、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凭借模型、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视听辅助教学设备,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可以发挥其教学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自觉地学习,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倪恩兰.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可行性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5(4):116-117.
[2]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