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在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讨论,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在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我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操作,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二行摆了( )个△。通过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的△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二行摆( )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教学:“桃有14个,梨比桃多9个,梨有多少个?”时,学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我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我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动手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参与到探究新知过程中。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性的特征。在“堆一堆”中,我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堆成一堆,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这些规律进行有趣的拼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及相应的进率,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去量一量……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能够得到有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