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众多形式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备受教师们的重视和青睐。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能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但我们也发现,小组合作的形式虽然不分年级、不分课程地进行着,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多流于形式,实际收益甚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其内涵了解不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那么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1.只有合理编组才能增强实效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合作时的责任感,可让小组成员选出组长,给小组起个名称,如:霸王龙组、三角龙组、雷龙组、马门溪龙组等,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与别的小组展开比赛。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大家要轮流发言,虚心学习。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在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确定小组共同目标,让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在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在做事中获得知识,有所收获。要根据学生能力和个性差异进行分组,让每个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克服不敢说话的障碍。
2.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合作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往往教师出示问题后未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通常还未进入主题,或刚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不可顺其自然,放任自流。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教室里马上呈现一片热烈讨论的景象。但细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有的小组合作只是学优生的特权,而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有的小组互相推辞,没有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无拘无束,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小组成员根本没有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归根结底,主要是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小组内没有学习的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可以呈现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的步骤、合作的分工、合作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合作的时间等,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每个人如何分工合理,等等,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绝不可放任自流。
4.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营造和谐融洽的合作氛围
教师要以平和、愉快、友好的方式对待学生,以向学生学习的心态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做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要充满朝气、洋溢热情,让学生从中解读出老师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关爱、信任、期望,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敢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愿意倾听老师、同伴的意见,能增强责任感,提高合作的效率。在这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思维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知识、能力、情感都会得到发展。
(2)多花心思创设适宜的合作情境
教师要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设计者,要彻底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要建立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性学习引入课堂。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创设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有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展协作能力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应是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