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无论是在动手、动脑、还是动口方面,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淋漓尽致地发挥,让他们从以往的“让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让他们主动地在学习中开拓创新思维,发现问题,享受乐趣。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中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激活学生思维。阅读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技巧、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并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前者的学习是为了阅读的有效进行,是工具,是辅助手段;后者的学习是阅读的目的,同时又是对前者的有益的实践。
从教十余年,我认为通过感知美的艺术形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知美的艺术形象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发端,犹如大河的源头、植物的根系,是阅读过程的生命之源。下面根据艺术形象的类型不同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是对典型类艺术形象的感知认识,也就是对写实性作品的形象进行感知,着重培养学生概括典型的特征性的能力和分析概括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能力。下面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奥楚蔑洛夫是写实性文学中的典型的范例。把握这一形象必须把握他的特征性。典型的特征性就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它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奥楚蔑洛夫的本质标志就是他的善于变色。作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他的这一本质标志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么,学生要感知认识这一典型,就必须概括这一特征性。具体的做法是: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一系列细节描写,然后概括发现这一特征性,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知。这是感知典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体体现。回答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而足,言之有理即可。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对学生的分析概括等阅读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典型人物产生于典型的环境中,并且“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也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这些论述阐明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土壤。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什么?那就是俄国十九世纪末黑暗的军警统治,以及在这个历史环境下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两点必须由学生通过小说中的具体的描写来分析概括,而不是由老师告知。学生对此的探究过程,同时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
其次,是对意境的感知认识。这是抒情类作品的艺术形象。它包括对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的感知认识,对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的感知认识,对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的感知认识,对意味无穷的美感特征的感知认识。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学生初步阅读便能感知到文中描写的景,提示学生从写景的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写景的内容,可能会了解得更完整。然后,提示学生从表达的角度看作者抒写的感悟,对文章的情景的感知认识,就和阅读的技能技巧交织到了一起,两者相辅相成。对这些文章中实写的内容认识感知完成之后,要启示学生:作者描写盛开的紫藤萝并对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吗?如果不是,那么核心内容是什么?正如古人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就促使学生考虑文章虚写的内容。这一内容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必太确定。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认识。可以比较权衡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这是抒情类作品在感知形象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意境表面来看是客观物的描写,但它传达的却是主观情感,展示的却是生命本身的美。这是因为“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形象描写与人类的生命生生死死不断繁衍发展的这一虚写的形象有机融合构成的意境,体现艺术意境与宇宙境界的同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求意境中的韵味,即体味意境中包括的情、理、意、趣等多种因素,这一意境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哲理思考与情感表达。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充满个性色彩的。这是在感知意境时培养创新意识的另一具体体现。
最后,对象征意象的感知认识。这是哲理性文学的艺术形象。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意义和这意义的表现。意义的表现就是哲理性文学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是意义的载体。感知象征意象的过程就是对哲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合理的求解的过程。下面以《马说》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韩愈用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塑造了食马者的狂妄和无知的形象。食马者的形象所指为谁?千里马被埋没的现实又所指为谁?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又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而要对这些形象的指意进行求解必须找到它的“客观对应物”,使人要“像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些形象所指的是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哪些客观现象,即客观对应物?学生在回答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是感知象征意象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
总之,感知艺术形象的过程是阅读至关重要的步骤,因为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自然、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前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认识作品中美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