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教师亟待个性化成长

2012-12-31 00:00:00丁运涛
考试周刊 2012年39期


  摘要:后集体备课时代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个性化、本色化的,教师必须在课改逐渐深入的同时,创造环境,转变观念,科学管理。个性化的课堂,呼唤个性化的教师,这样,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教育才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成长;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上的新文化运动,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今教育,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学的多样性、动态性、生成性在课堂中日益彰显,教师的个性与教学独特性得以彰显。
  然而,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促使素质教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一些设想与做法加以赘述,供同仁商榷。
  一、转变管理理念,创设成长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程式化的,它只注重教师机械的模仿和无条件的执行,忽视教师个体的思考与创新。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注重引导教师的个体自主成长。
  1.营造氛围,转变观念。
  新课改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参与的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首先都是思想的改革,教师思想的转变应该是新课改首先必须面对的。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让教师亲近课改、熟悉课改,而后才能落实新课改。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除了传统的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还应该成立课改中心教研组,集合权威论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内容集中编成学习材料,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研讨。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解剖,观摩研讨,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激发广大教师自发地进行课改实践。
  2.淡化督导,强化研讨。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的局限下,教师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打转,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传统的督导检查重点在于督促而非指导,更不敢奢谈检查者与被查者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淡化督导,强化研讨,着力推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反省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3.淡化量化评价,突出自主创新。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重实绩更重发展、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规范更重创新、重竞争更重协作”这一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努力令教师自觉追求新课程赋予的课程权利。转变量化考核的评价形式,引导教师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造。当然,学校更应该修订课堂评价标准,去除对课堂程式的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思路与方法,打破传统的细节评价模式,给课堂以主动性,鼓励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管理环境,促成个性成长
  共性让所有个体有了交融的基础,个性闪耀着独特的智慧。教师的成长既要求共性能力的提高,更要求在深层上培养教学个性,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更应该以培养教师个性为轴线,架起教师成长的桥梁。
  1.营造学术氛围,陶冶教师个性。
  (1)开展读书活动,滋养教师学术内涵。教师虽然每天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揣摩教法,研究学生,力争上好每一节课,但单纯阅读教材乃至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阅读教育研究书籍、知识学问书籍、学生热衷的时尚书籍等,只有这样,才会在日益时尚化的学生面前不显得知识匮乏,才会从深层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渴求,进而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生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引导。另外,做研究型教师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它已经是一种社会对教师的深层要求,教师若要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更快适应这一教学趋势,就必须多读书,通过不断读书深厚内涵,张扬个性。
  (2)与专家对话。激励教师的成长还要求我们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学术业务榜样,让教师有业务上的奋斗目标,消除因周而复始的教学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可以邀请名特优教师来校讲学,还可以组织教师去一些名校学习取经,听取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通过这些研讨与交流活动,教师的课改热情将会大大提高。
  (3)构建研究组织,发挥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学校可以将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集中起来,成立诸如“学术委员会”“督导处”等机构,并定期实行成员选举制,让每一位学术上有影响力且受到同事拥戴的教师享有这一荣誉,并起到学术垂范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其他教师看到奋斗的目标与希望。另外,学术组织活动的不断开展,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得到骨干教师的督导与帮助。通过这些学术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巨大活力。
  2.搭建专业舞台,张扬教师个性。
  为促使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引导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学校应该有目的地搭建各种专业舞台,让教师一展身手。
  (1)开办课堂教学沙龙。在教师自由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每周安排几位老师执教课改研讨课,及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学组摸索探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颇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创立学校教学品牌。在课堂教学沙龙活动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解放思想,以宽容的心态听取各种课堂模式的教学课,也许没有一种最科学合理的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百家争鸣的形式,激励教师进行课改模式的探索,成长自我的课堂教学个性,让教学充满灵动的色彩。
  (2)组织专题汇报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专题汇报活动,如有关学科教学的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科研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个案研究汇报,以及读书报告会,等等。还可以进行交流评比活动,优胜者择机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交流竞赛活动,为学术交流和教师个性成长提供尽量多的途径。
  创办课改简报。学校还可以创办课改简报材料,把它建成教师学习交流的阵地。每一个教学中的闪光点都可以在上面展示交流,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积极探寻新思路方法,并将自我心得体会及时形成文本材料,放在一个更加清晰文字材料平台上去争鸣。
  新课程改革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一个学校共享一个统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许只是一个肤浅的开始,个性化的课堂才应该是教学改革的归宿,然而,这样改革的深入不仅需要改革者的胆识和热情,更需要全体教育人的宽容、认可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