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往往“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之一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音乐美学应从艺术教育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到现实音乐生活中去。音乐的美首先是音乐作品的美,其次是音乐表演的美。审美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形态的教育,一是美感教育。本文对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意识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被确立;二是“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拿音乐来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人们几乎每天都接触音乐,喜爱音乐的人也很多。音乐美学应从艺术教育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到现实音乐生活中去。音乐的美首先是音乐作品的美,其次是音乐表演的美,只有经过表演音乐作品的美才能由隐形态转化为显形态,才能为听众所欣赏。
音乐审美感受是有差异的,同一首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民族个性的演奏家的演绎下,显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每一时代的艺术家在尊重作品历史个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时代的审美观来研究作品,拂去历史的尘埃,挖掘作品的进步的积极的因素来发展审美因素,使欣赏者获得强烈的美感。
音乐审美感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主观性、朦胧性、多义性和不可言传性的特点,如有人在国内经常听到《我的祖国》这首歌,渐感平淡了,可是出国生活几年以后,在异国他乡再听到此歌则会感到分外亲切温暖。同一个主体都会有这些不同的审美感知,更不要说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了。
凸出的颧骨和眼球、粗硬而散乱的头发、生硬的下颌线条、矮小的个子、带有斑点的面孔,当不认识的人看到这样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照片时会脱口而出:“这人真丑!”可当人们了解了他的生平和品性,了解了他的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又听到了他的音乐,再看他的照片时,不但不觉得他丑,反而觉得他的这些外形特征正是一个伟人不屈个性生动的写照。所以在欣赏音乐前先要了解乐曲产生的背景及作曲家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意图,甚至了解乐曲结构形式及感情内容等,这样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实践表明:“无前提条件”的审美主体感觉和想象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了这个前提主体的感知想象及情感体验会变得较为确切、丰富进而达到较高水平的理解。
审美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形态的教育,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美、艺术美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识别与描述能力;一是美感教育,培养人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同样是听《红旗颂》,一个受过审美教育的中学生应当比他的同学们得到的感悟更多,他至少知道这是首表现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他还应更多地感到作曲家对革命事业的诚挚崇敬的心情,感受到革命事业的壮美,感到历史期望的紧迫感和重量感.
审美教育并不等于培养几个艺术家和产生几件伟大的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完美个性的、丰富情感的人,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
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1)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锐性,构建主体善于鉴别美丑的审美心理结构。
对缺乏审美价值的音乐,要改善音响环境,增强音乐精品、中外音乐经典在音乐氛围传播的浓度,尤其要扩大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当代创作的影响。
(2)普及合唱乐器教育,让审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形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3)在音乐创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实践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创作不是作曲家的专利,用音响动态来抒发内在情感外在感受的能力,可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在大音乐家的传记中,我们亦能发现他们从小就有把一切感受迅速转化为乐思的能力。
(4)音乐伴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一是音乐与体态运动相结合。这包括欧美各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使之贯彻以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宗旨,并增强其民族的特色。还包括民族歌舞的复兴,要在中小学幼儿园里加强民族歌舞的学习、普及等,促进幼儿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协作性、规范性的相协和均衡。
二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相结合。如创作、排演歌舞剧、配乐朗诵,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由听觉表象引发语言表象和其他感觉表象的有序运动,使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器官的综合运动协调一致并具有较强的联觉能力。
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美育效能。
没有受过审美教育的人是猥琐卑俗的,没有受过审美教育的民族是愚昧可悲的。伟大人物的微小疏忽使得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灵魂工程师肩负的责任更重大起来,让我们一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