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细节决定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每一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用微笑去营造氛围,用肢体语言去亲近学生,用积极的眼神去关注学生,用轻声细语走近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融入学生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关键词: 注重细节 亲切微笑 肢体语言 眼神交流 轻声细语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真情,学生就会愿意用心去听,听课效率当然就高;同时,学生认真听课,教师上课就会更耐心细致,全身心投入。这样开创了双赢的局面,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注重细节,在细微处体现真情,从而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用微笑去营造氛围,用肢体语言去亲近学生,用积极的眼神去关注学生,用轻声细语走近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融入学生中去。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在这里要说:细节决定效率。
一、学会展示亲切微笑
美国著名钢琴家维克多·波尔格说:“笑是缩短两人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微笑,建立积极的、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遗憾的是,现在的课堂往往缺乏微笑。很多老师认为,上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讲课的时候总是板着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请你想象一下,整天面对一位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老师是什么感觉?学生的心情会怎样?这个答案很明显,就是感觉沉闷冷漠,不能激发学习热情,而教师也会失去授课动力,可以说是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充满欢笑的课堂和不许笑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如何。在充满欢笑的课堂上,教师心情愉悦,充满授课热情,学生整体表现良好,充满学习动力,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而在不允许笑的课堂上,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授课动力,不享受授课过程,学生心情沉闷,总体表现不佳,缺乏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气氛沉闷。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微笑的巨大力量,不难发现在一个充满欢笑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比那些不允许嬉笑的课堂要高得多。
微笑是具有感染性的,也是可以传递的。当你站在学生面前,向他们微笑时,不用说一句话,他们就会马上还给你一个微笑,那么大家就会处在一个放松、愉悦的状态中。在这样一个课堂中,学生更容易学习知识,没有抵制心理,不会做出不良行为。所以,微笑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在一个愉悦、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用微笑来减少学生的不良表现,而不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微笑,比如,当一个学生表现不好或是需要纠正的时候。但是,当合适的机会来临时(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机会),请和学生一起微笑,尽量带着愉悦的神情和笑容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恰当使用肢体语言
肢体行为通常比语言影响力更大,但是许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师要经常留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并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遇到的课堂纪律问题都发生在教室的后排,或者是不被老师关注的角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老师上课时经常会无意识地在前几排走动,或者干脆站在讲台后面,从而就用某种障碍物人为地将自己和学生分隔开了,与学生就有了距离感,不可能真正融入学生。这样的距离很大地影响了学生上课的表现,学生坐得越靠后,就越爱讲话,影响听课效率。所以,请教师用肢体行为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采取“亲近”原则,走到他们中间去。
采取“亲近”原则,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在教室的前后来回走动,不停留在一个地方,做到在移动中停留,前排和后排的学生都照顾到。你和学生的距离越近,学生的表现就越好,做“小动作”、“分神”的可能性就越小。另外,有学生说话或者开小差的时候,你只要轻轻地走近这位同学,而不是瞪他一眼或者斥责他。
基尼·罗素(新教师指导者)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和学生们相处的时候,我很少在口头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行为。相反,我会走近那个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站在他身边。这样就可以有效而又安全地化解问题。因为讲课的时候我就刻意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所以走近某一个学生的时候,他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事实:在课堂上,尽量离你的学生近一些。走到学生中去,你的这一细小的肢体行为都能够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所以,请走近学生。
三、积极进行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的重要性,通过演讲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清楚。如果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从没有和下面的观众进行过眼神交流,没有互动,他总是向下看或者四处张望,只管自己讲,观众就会感觉到这个演讲者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就会开始分神。
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演讲者等同于教师,观众等同于学生,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教师是不是也极少跟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呢?如果不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关注,不相信你是真的关心他们,那他们就不会对你想要教授给他们的知识感兴趣,自然就不会好好听课。
有些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在上课时目光经常停留在座位靠前或是教室中心的学生身上,而距离较远的后排的学生没有和老师进行眼神交流的机会,因而感受不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找事情做,不会再好好听课。学生只有在教师不关注他们的时候才会出现纪律问题,所以要经常和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眼神交流。
但是,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积极的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消极的。积极的眼神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有问题向你请教或是分享其他信息的时候,请看着他们的眼睛,在眼神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流露真情。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令你很生气或感到不满时,你一直用严厉的厌恶的眼神盯着学生看,那么这种消极的眼神通常传达的是一种对他的失望和愤怒,学生从教师的眼神里感受到的是恐惧和惊恐。这种情况下,估计他们再也不会和教师做任何的眼神交流了。所以,每一天,教师都要有意识地用积极的眼神和学生交流。
四、尽量运用轻声细语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赢得他们的信任,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轻声细语”不乏是一种好方式。
有时候,我们越是大声说话,别人就越没有聆听的渴望,在课堂上也同样如此。我们注意到,在课堂上当老师用一种轻柔、平静且愉悦的声音讲课时,学生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好好听课的欲望。因为老师的轻声细语传达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在意,他们在平静、轻柔的声音中传达着对教学的热情。相反,大声说话则传达的是愤怒和焦虑。
同时,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很好,可以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
在《家教漫谈》中有这样一个教育事例:一个男孩子抢了一个女孩子的电动车玩,女孩哭了起来。这时男孩母亲微笑着走了过来,轻轻地对男孩说:“你过来一下。”小男孩不太情愿地跟了过去,这位母亲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轻声地跟男孩交谈。开始小男孩还反驳,一会儿母亲在小男孩耳边又讲了几句,小男孩就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低着头,拿着小车走到小女孩面前,把车还给小女孩,并认真地讲了一声:“对不起。”说完了,然后挺胸抬头像个男子汉似的走回到他母亲的身边。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正确且成功的。她采用了耳语,和孩子悄悄地说话,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保护,一种尊重。
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批评呢?是大声怒斥,和他对抗到底,还是悄悄走到他身旁,轻声细语地讲道理呢?我想任何一个明智的老师都会选择后者。
在课堂上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能体现出老师与学生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学生感动,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只有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上,才能为学生创造出安静、舒适的听课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轻声细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不简单。轻声细语真的是一种很高的讲话的境界,它能顺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做起,运用轻声细语与学生交流。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教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讲得再多也得不到好的反应,更进不到学生的脑中。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细节,一句轻柔的责备,一种关注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走近学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美]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善.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2][美]安奈特·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3][美]艾玛·麦克唐纳.[美]戴安·赫什曼.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