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的设计产业与教育现状

2012-12-31 00:00:00赵星
考试周刊 2012年64期


  摘要: 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是大趋势,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成为全球创意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国家。与文化市场的逐步建立相适应,中原地区一大批高校的设计教育也初具规模,但是培养的人才却对市场和工作不太适应,设计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也进入瓶颈期。
  关键词: 中原地区设计产业 文化创意 教育现状
  近年,中原地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组建了很多地域特征明显的创意设计园区。设计产业既是创意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从现代设计风潮逐渐转变到后现代设计风潮的背景下,设计产业就是创意文化产业。
  一、设计产业是创意、文化同市场的结合。
  设计业界以“创意”为职位名称,例如视觉传达设计或广告设计的“创意总监”职位,担当这一职位的大多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当然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也十分注重作品的创意。其中有差别的是设计产业所注重的创意,不只是创意本身,在现代设计中,对“创意”的定义偏重生产技术与经济性,市场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包括这种创意落实到设计品上,落实到生产上。所以设计产业理当是创意产业。
  另外,不管哪一种设计分科,通常都是对自有的消费群体考虑很多,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本地化”过程,或是对自己文化的消费。如果我们从经济上“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一个产品想要打入不同文化的市场,必须避开该文化的禁忌,更要添加该文化的“外衣与新妆”,所以,从经济上“本地化”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商品要打入“异国”市场,基本上也是一种“本地化”过程,或是说是对该地文化的“妥协”。
  设计产业从早期对文化的漠不关心,到纷纷追加设计创意、设计文化、传统工艺的认识与训练,进而摇身一变以“文化人”自居。只是这种文化人有异于传统的文人或艺术家,而是带有一种“市侩气”的文化人。这里所说的“市侩气”可以说是尊称,也可以说是贬称。“市侩气”的文化人非常在意“文化”能否为今所用、能否有助于“产品”的销售、能否化无形为有形。如果是贬称时,市侩气的文化人并不在意“文化”是谁的、是片段还是整体、是否有品位、是否符合道德与伦理,只在意卖不卖得出去。或许正是这种市侩气的文化人才能将“文化”产业化。
  二、发展并不顺利的中原地区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原地区设计产业是依附在工艺生产与建筑生产上来发展的。所以最早从事设计业的人员,有的是留学日、德学美术兼学工艺的人群;有的是产业单位兼教育单位,很明显,这一阶段中原地区的设计产业就是美术与工艺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设计中最为蓬勃发展的就是视觉传达设计,或是当时通称的美工产业。而美工专业到底为何?并没有人去思考。此时的美工专业几乎将所有的设计行业都包在自己身上,既可是艺术家,可以是舞台设计师、可以是专柜橱窗设计师,可以是产品设计师或工艺家,更可以是室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所有设计行业都是美工产业,只有建筑师这个行业美工专业人员不能涉及,因为建筑师业务的执行是需要通过国家建筑师资格考试的。
  从1960年到1970年的整整二十年,设计产业中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工业设计产业,道路最为曲折,不仅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效果不好,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也多与所学无关。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原地区的工业发展停留在“没有品牌的代工”工厂,其实不太需要工业设计人才。
  2000年以后,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是另外一番面貌,同时也引发新一波的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研究所的设立,到了2000年代初终于有工业设计硕士招生,工业设计团体也活跃起来。
  三、设计产业与市场营销。
  为什么英国在1980年会大力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并作为应对英国国力衰退时,提升国力的救命仙丹呢?我们认为改变“没有品牌的代工”工厂形象,靠的就是工业设计产业。其实英国在1980年代柴契尔首相主政时,推动的是包括了建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乃至整个设计教育的设计产业。
  1980年以后,市场上“商品”的定义有所改变。就连“市场”与“消费”的定义也有所改变。想想你上“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时,到底是消费了什么?是消费了一种“流行、无奈、品牌、空间品位、同类意识”,还是消费了那杯咖啡?当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那杯咖啡的原料也可以透过越南、缅甸代工生产(当然厂商会说是在巴西生产),而实际上在哪里生产这“产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布置“产品”的营销,进而占领市场,而不论如何,“产品”要经过整体设计,消费者才可能有好感,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这就是1980年以前跨国公司的“品牌概念”,1980年以后“品牌概念”更加复杂和强调整体性。
  四、机会来了,我们把握着了吗?
  1980年起,国家花费了多少经费与精力投入于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方面,但是又培养了几家具有能力去做“市场营销”的产品设计公司呢?是国家政策的失误?还是设计教育的失误?
  我们大概最喜欢听到的答案就是:“既非国家政策的失误?又非设计教育的失误?”我们还喜欢的一个答案是:“世界市场错了。”或是更离谱的安眠药答案:“都是国际市场恶意的打压。”
  总之,我们就是没有错,没有失误。可惜的是,如果我们仍然持上述的答案,就算是有几位设计师能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得到认可,国际市场仍然是离我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