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以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节课德育课教学过程为案例,通过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这一课教学过程中三个精彩片段的描述,重点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对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情感共鸣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学 教学案例 主动参与意识 情感共鸣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老师,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强,再加上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所以,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很容易就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一堂本来具有丰富知识性和鲜明思想教育性的德育课,就无奈变成了教师的“独唱”。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为呢?这对德育课老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同学们,下个星期的课呢,我们要一起学习《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这节课,大家不要看标题很抽象,其实内容是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
话音未落,我看到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翻看这节新课的内容了,我立马趁热打铁:“所以,这节内容的学习对大家来讲就易如反掌啦。那今天,我们就提前一个星期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搜集任务。希望大家能认真准备。”
在布置搜集任务时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配。比如说,搜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片断;搜集台湾、大陆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台独”分子种种丑恶行径的材料。
想不到,不到三天时间,就有学生主动过来找我,“老师,我们都准备好了!”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些材料是连我也没有想到的:比如,有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还有讽刺陈水扁“台独”言行的漫画,等等。
片段二:
下面是在课堂中,辩论“‘一国两制’能否解决台湾问题”时的精彩过程:
第一阶段:由双方阐述各自的观点。
正方的观点是:现在是和平的时代,祖国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所以“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反方的观点是:台独势力实在太嚣张,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国政府应当机立断,武力解决,所以“一国两制”不能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
他们互相找出对方的漏洞,直击要害。
反方同学向正方同学发问:“面对台独分子不断冒出来的嚣张言论,你恨还是不恨?”
正方同学马上做出反击:“迫切希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使我们想恨想打,可理智告诉我们不能恨也不能,最终理智战胜感情。可我想问你:在台湾,更多的是像连战一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人,你却为何视而不见,偏要关注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呢?”
……
同学们的唇枪舌剑,博得了阵阵掌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时间大约过了五分钟,热烈的辩论渐渐地变成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最后是若有所思。
片段三:
下课的铃声,在不知不觉中敲响了,我发现,同学们还围坐在一起意犹未尽地讨论着“一国两制”给他们带来的思考。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他们课前搜集的材料在课后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并且师生一起合作以手抄报的形式,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网开展“爱国小组在行动”的宣传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是我的一个尝试。因为在职业学校,面对这些对自己学习要求并不高的职校生。如果要让德育课堂有实效性,我认为,德育课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所以,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好“领唱”的角色,更要发动广大的“合唱队队员”——坐在课堂上听课的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让他们“唱”起来,师生共唱“同一首歌”。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认为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因为主要注重了以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1.提前布置任务,学生先“唱”,激发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音乐往往最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了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本节所学内容在初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和其他教学内容相比,大家是很熟悉的,学生自然而然就对此产生了亲切感,少了抗拒心理。因此,任务布置下去后,每个小组都非常积极,纷纷开始行动。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身边的资源,课前的分小组搜集材料获得圆满成功。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有利的教学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激情辩论作了铺垫。
人的认知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只有通过对丰富的感性材料的认识才能逐步上升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扎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依赖于感性材料,对内容信息直观的材料也更感兴趣。而这节课虽然学习的是新课,但新课不“新”,因为有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所以,在搜集材料的大战中,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争先恐后、标新立异,做足了准备,唱好了序曲。
2.课堂正反辩论,学生对“唱”,抓住主线,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在讨论“‘一国两制’能否解决台湾问题”时,我就采用了辩论的方法。在这里,我个人把它叫做“对唱”。学生因为有正反两种观点,唇枪舌剑,都急着用自己的声音去压低对方,也许有些“抢”,但“理不辩则不明”,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的辩论中,可以让正反双方的学生都明白一个共同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别是对于职校生,由于对台湾的资料接触有限,年少冲动的他们很容易被某些报道误导,进而形成偏激的观点,这就迫切需要德育老师利用好课堂阵地,培养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这种精彩激烈的辩论,不仅让学生在大家一起创造的生动真切的情境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进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在台湾问题上,虽然有少数不和谐音符存在,但是大部分的台湾人和大陆同胞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大家唱的是“同一首歌”——“和平统一”之歌。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国两制”这条主线,整体处理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正反双方的辩论让学生体会我国制定“一国两制”的深远意义,尤其是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实,不仅激起了学生对少数“台独”分子的气愤,更激起了学生对促进“和平统一”而努力的仁人志士的敬佩之情。
3.课后总结活动,师生共“唱”,实践体验,努力唤起情感共鸣。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注重课后的延伸,设计了多个环节、多种形式让学生与实践对话,在实践中体验,唤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既然德育课教学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通过自主体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促进知和行的统一。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职校生,他们要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社会,面对社会。所以,结束课堂的教学之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的结束,德育老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实践机会。通过师生合作,及时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与课堂内容相呼应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上课所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仅是站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老师,更是益友,是能和学生共唱“同一首歌”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