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养生走进大学体育课堂

2012-12-31 00:00:00韦斌斌
考试周刊 2012年64期


  摘要: 体育养生,是以身体导引练习为媒介,从而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的一种健康活动。本文根据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从体育养生特点、影响及教学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体育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能较好达到课改目标,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养生 大学体育课堂 教学措施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3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借鉴中华养生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不妄作劳和劳逸有度”的原则,目前高校体育教材中已经纳入养生理论与实践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热爱民族体育的积极性并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对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增强其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1.体育养生的特点
  体育养生侧重于调心、调形、调意,三者合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良好道德的培养,同时兼以形体导引、吐纳的养形活动,共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
  1.1注重形神兼养,强调运动适度。
  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动养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了“积精全神”的要求,宁神静养有利于保存精气,故养生之道应避免劳神过度,耗伤阴精,以静养之。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形神结合是中医养生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念。
  1.2注重天人和谐。
  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及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道教经典《太平经》称:“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之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卷35)。因此,人们必须顺应自然变化,注重天人和谐。
  2.体育养生走进课堂的影响
  2.1必要性。
  人们日趋重视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健康观念,根据中医养生观,主张养生保健应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让大学生学习体育养生,也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能较透彻地掌握好体育养生知识。因此在高校传授将养生跟体育相结合的体育养生知识很有必要。
  2.2可行性。
  体育养生不受场地、时间及设备的限制,只需注意在平时饮食、起居等之间实施,调摄,就会受益无穷。这对缺乏完整时间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3科学性。
  体育养生可根据时节的不同而变化,对人体平衡状况进行调整,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4开设体育保健课在大学生中的作用。
  2.4.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资料表明,现今在校大学生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体育养生具有消除紧张,平静内心作用,通过完全呼吸、打坐和各种体位法,调节神经系统,从而消除紧张。体育养生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你自然地去掉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通过不停地超越自我,也让你充满自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修心养性”、“厚德载物”。据有关报道,体育养生对减肥症、失眠、焦虑和关节炎等症状有非常好的疗效。
  2.4.2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
  体育养生受场地、时间及设备的影响较小,运动强度不大,根据身心并练的特点,通过不断地练习得到愉悦的享受,促使大学生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具有可持续性,对终身体育有积极的意义。
  3.体育养生的教学措施
  3.1利用诱导教学。
  诱导教学通过语言诱导、动作诱导和同伴诱导“三部曲”来进行,如:课前先讲一些我国古人在养生中的神奇妙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利用学生模仿心理,经老师示范后,让学生想象动作的过程和表象,经过一系列的动作诱导,从而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最后通过掌握技术动作较快的同学带动较慢的同学共同进步。
  3.2利用启发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表演赛评判工作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体育养生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性,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养生项目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课外自练的能力。在课外,学校也应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养生实践。如:体育教师做课外辅导,指导学生组成养生兴趣小组或成立相关的社团,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深化完善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
  4.结语
  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中能够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健全大脑功能的能力。本着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教学原则,体育保健课在高校中的开设,优化了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们道德修养,而且弘扬了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应在高校中大力提倡、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金鼎,等.高校开设养生体育课的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187-189.
  [2]陈萍.对体育与养生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李刚,等.浅论中国养生学对高校在校研究生健康的促进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38-139.
  [4]张利,丁亚兰.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教育的时代意义与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VOL24(4).
  [5]罗亚琼.浅析几种诱导方法在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25.
  [6]金亚宇,曹莉娟.传统体育养生在未来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贺州学院学报,2010,2,VOL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