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

2012-12-31 00:00:00赵桂堂
考试周刊 2012年64期


  摘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农村学校,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次破旧立新的机遇。在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多媒体课件怎样出示,何时出示,怎么适量地使用,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真正实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问题,应是目前农村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农村初中语文 教学变革
  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而且越来越成熟的教学手段,已经能够完美地集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于一体,以其鲜明、活泼、生动、逼真的教学特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为农村教育事业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多媒体课件不再是城市课堂的教学专属,亦步亦趋,也在农村的教学课堂中从崭露头角到眉飞色舞,对农村粉笔加黑板式的原始教学手段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和飞跃。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农村学校,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次破旧立新的机遇。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语文教学环境,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使“乐学”落到实处。
  那么,在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前提下,解决多媒体课件怎样出示,何时出示,怎么适量使用,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真正实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问题,应是目前农村语文课教学多媒体运用的关键所在,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力量,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画像、声音、色彩、动作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并保持学生良好求知兴趣的有效途径。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刺激。我在讲授《春》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录像,教室里出现了春天艳丽多姿、五彩缤纷的郊外景色:灿烂妩媚的阳光、充满生机的田野、碧波荡漾的溪水、抽芽返青的杨柳、姹紫嫣红的果园,喜笑颜开的活跃的人群……美丽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和着优美的音乐,此情此景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从激情的朗读到整体性的感知再到即兴片段创作,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这样,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的极大享受。这些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意境,体味景之钟灵神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写景寄情的文章,文中所列情景秀丽神奇,可是因为在课堂里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无法身临其境,体味作者所描述的美妙意境。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就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直接进入作者所写之景,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如《黄山奇石》是一篇文字优美、图文并茂的课文。文中描述的黄山是我国名山之一,由于景色秀丽神奇而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其中黄山的奇石尤为著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学生难以理解本课所描绘的黄山怪石的神奇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而借助于声图并茂、形象生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视听形象,集声、形、图、文、动、静、色、光等为一体,便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课文描写的石之“奇”,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示课题,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延伸学生思维,扩充知识容量。
  语文教学应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把握作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偏于狭窄,对现实生活缺乏观察,无法从作品中体味艺术的魅力。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之中观察无限的生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学习的内容往往是有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电教手段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实现高效。例如:同学们学习了《邓稼先》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00GLE”、“BAIDU”等搜索引擎中以“邓稼先”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邓稼先的生平、研究成果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在网上开辟了“邓稼先是我们的榜样”的博客论坛,针对如何向邓稼先学习展开热烈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致也空前高涨起来。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它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而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无不被诗人夸张的想象和情景的奇妙吸引。有的同学还自己从网上找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载打印出来,在学生之中流传,并就作者当时的思想状态、情景的写作手法等进行探讨,俨然就是一个小学问家。由此可见,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服务。可电化教学在实际的运用、操作过程中由于客观、主观因素影响,仍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软件匮乏,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课件制作过程中过分强调课件的视觉效果,忽略学生主动性发挥;课件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等等。但这些缺点仍不能掩盖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以及它对素质教育的贡献。
  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扩充其知识容量,使教学过程直观、动态、情感,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开辟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04).
  [2]杨宏伟.多媒体教学的本质与原则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6(02).
  [3]闫丽丽.如何实现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优化[N].学知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