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来积极适应国际体系。但是,加入国际体系不等于在其中发挥作用,反而,由于中国是申请加入者,一定程度上是现行制度的服从者,因而中国在国际体系与国际组织多是被动的、有限的一些活动。直到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6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因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可以说是在中国的推动和主导下完成的,区别于以前的被动加入,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实力逐渐增强,世界交流也日趋丰富。在此前提下,恰当地找到中国应当扮演的角色,把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观念和文化思想与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结合起来就十分必要。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努力:第一,维护现存国际体制中合理的部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组织日益增多,不仅丰富了国际体系的行为体,更扩展了国际合作的方式和可能性。第二,批评和修改现存国际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到,由于缺乏强有效的国际监管、执行机制,大国对小国的内政的肆意干涉还很常见,因此,通过参与建立国际组织来保护成员间的利益、寻求利益诉求的实现就成为一条必要、有效的道路。第三,为未来的可行的国际秩序提出修正方案。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近年来的积极努力都印证着我们希望能调整国际秩序的诉求。中国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而非对抗,身体力行地实现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对于现今国际秩序而言都是所缺少的。第四,促进世界各方面的稳定。中国坚持“和平崛起”,保持军费支出的透明化、推广“和谐世界”的理念,加强与邻国的合作,建立互惠关系。第五,在地区体系中发挥作用。亚太区域性安全形势不同乐观,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构建秩序的工具,为实现区域和平和加强中亚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的构建理念是与联合国类似的“集体安全”,中国将一直以来倡导的“新安全观”融入其中——相关国家共同安全,一起发展和相互信;不追求军事优势;对相互间的分歧应摒弃对抗,平等磋商,妥善解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和意义也发生着改变。联系复旦大学赵华胜教授提出的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着的“五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上合组织的身份定位与目标。回顾上合组织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他一直处在动态演变的状态。随着成员国实力的增强,上合的定位就不再仅仅是成立之初的“提供一个内部交流合作的平台”了,在区域里有所作为,包括维护区域安全,应对国际性危机对组织成员的冲击等,都被提上了上合成员的议事议程。应对发达国家的压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行适当的保护,就是现阶段中国可以在组织内实现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的定位。
第二,实现内部利益的有效协调。上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区域组织,与北约、欧盟等有着严格的纪律协调的组织不同,上合内部并不存在一套规范体系,各成员国没有既定义务,更偏向于通过商议来解决争端协调行动。中俄两国是上合组织里的重要成员,决定着组织的国际行动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俄罗斯承受着北约东扩的压力,也面对着美国在原苏联地区的挑战;而中国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调整,包括“重返亚洲”战略带来的不利因素。从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