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

2012-12-31 00:00:00于华荣
群文天地 2012年18期


  摘要: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方式对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提高中学生的健康地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终身体育;健康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满足他们学习过程中多层的需要而形成的在业余时间中运动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颐养身心、健身自娱生理心理行动机能、修心养性、疗疾康复为目的,加强交往、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的社会行动机;备考、夺标、防身自我实现性动机等体育活动的内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既包含了“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含义也包括了中学生对精神愉悦,个性展现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的多层的要求。考察现代中学生的体育运动现状和其生活方式可以更好的指导和促进体育运动在中学生生活中的良性发展,促进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学习。
  一、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一)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
  由于学业压力,中学生在业余生活方式选择相对较少,但“体育健身”却是多数中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因为中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即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也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竞争的能力,改变在过去生活中的“三点一线式”的模式。
  (二)体育活动形式
  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以与其他同学朋友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为主,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课下单独活动。同时中学组织的集体体育活动也是有利补充。健身活动在形式上表现的较为自由和随意。除天气以外不会受到别的条件的限制,或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中学同一组织的体育活动在形式上有项目选择的面积大和持续性强的特点,但是它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或条件的制约,并且活动的机率比较少,面对的中学生人数也有限。所以现在的中学生体育运动、体育锻炼还是以个人或与同学一起运动为主要的健身运动形式。
  (三)体育消费
  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上的经济投入虽然比以前有了提高,但还是相对比较的低。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花费在和服装、体育器材和观看大型的体育比赛上的投入。还有很少一部分中学生是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裕,因此对承受能力有限,存在想投入却也无可奈何的心理,这也是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兴趣的条件包括外部和内部条件。其中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影响、同学之间相互攀比、体育明星的魅力,大众体育媒体的传播和大型体育比赛的感化。比如中学在体育课中开设了羽毛球课程,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对羽毛球的运动就变得热衷起来。这是由中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爱好和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对于中学生体育运动量多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时间、学习任务、经济来源不足、没有体育器械和设备。现在的中学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是很高的,但是也受到了学习任务过重、时间不足、经济负担承受力过大和运动场、运动器械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初现间断现想或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规律。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质量和体育生活水平。这样的矛盾对中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的建立不利。
  三、发展趋势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更注重身心体验,要体现和谐生命的整体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主体参与,使其获得独特的身心感受。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只有赋予学生精神自由的体育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因为自由往往与创造性交织并存。按照席勒的观点,“只有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人。” 体育本身就是人生命的重现,其秩序性、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体验价值。因此,体育教育决不能仅仅受科学理性所支配,不能停留在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技能或者体能指标追求;有时候我们甚至为了体验精神的自由而牺牲身体的健康。比如拓展运动的某些项目尽管有一定危险性,却可以带给孩子极大的审美愉悦。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更加注重生活化。体育教育也应“诗意地栖居”生活之中。它而不应忽视人的主体性、忽略教育中人的生存意义。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融通的教学内容才具有深入学生内心的感染力和长久生命力。体育教育开放性要求教育内容更加多元,教材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灵活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创造性的发展。
  四、结语
  中学生培养健康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方式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运动健身教育和终身运动的思想宣传,提高中学生的健康地认识,培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方式,才能做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洪潭. 体育人口新论[J]. 体育与科学,1999(4).
  [2]苗大培. 论体育生活方式[J]. 天津体育学院报2000(9).
  [3]孙汉超.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报2001(1).
  (作者简介:于华荣(1968.1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